我跟你说,现在最微妙又让我有点担忧的一件事:车还没真全抖擞出来呢,方向盘就被高德拿走了;汽车的灵魂——那种驾驶的感觉、车的个性——被鸿蒙抽走了。听上去是不是有点玄?我给你拆拆逻辑。
先讲讲高德。它们其实玩的是自动驾驶出租车。这事儿一旦成型,未来你出门根本不用考虑我想坐哪牌子的车,只需点个APP,出发按钮一按,车就会自己来。这意味着?意味着我们以为的车是个交通工具,其实可能变成了数据平台+出行中枢。你会觉得?我还是我,为什么这么快就变成了‘APP上的数字符号’?但这是未来的趋势——不用你特意去挑车或者记品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估算一下:假设每次出行,用户花费的时间在找到合适的车和确认车的品牌上,大概只占整体出行时间的20%。剩下的80%都已经交给了后台自动化和平台决策了——你像被程序牵着走,连自己选车的乐趣都被剥夺了,这点是真的令人觉得有点哀伤。
再说华为那边,也更狠。这句我们不造车,我们帮你造好车,其实挺有蕴意。翻译过来就是:你们车企,负责把‘壳子’、‘轮子’、‘座椅’装好,最核心的‘大脑’,全部用我的系统。你花再多钱,都只是个豪华手机壳,而系统——那鸿蒙的生态,才是车的心脏。导航、娱乐、支付,全都挂靠我的平台。车里所有的体验,说白了,就是个系统定制的豪华手机。
这让我在想,未来的汽车,是不是就变成了硬件+平台?车企们还真不是驾驭者了,而是硬件制造商——或者说代工厂。你看那些快递点的厂商,忙乎着把零件拼装好,利润少得可怜,还得陪着笑脸听客户抱怨。现在的车企不就是这样吗?买电脑零件那会儿,不也是拼拼装装,最后大部分的钱,都跑到平台和生态那去了?
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品牌和用户关系,还剩下啥?大概就剩下制造的环节了。这么一看,制造变得越发边缘化,最苦、最累、利润也最低。你我都知道,造车工厂,压力大、风险高、回报其实也难说多高。别说买车了,现在连维修都被系统远程监控搞得越发难搞。那谁会想花大价钱,买一个系统依赖十足的车?
(这段先按下不表,觉得自己说得有点偏激了。)
对了,你有没有想过,平台和系统掌控大部分用户关系,是否意味着车企的品牌忠诚度会逐渐消失?消费者更关注车的智能体验或者出行便利,而不是这辆车来自哪个品牌。你说,这算不算一种新型的品牌关系灭亡?
我也不知道,没想过这么复杂。这年头,车变成了场景的载体,而不是单纯的驾驶工具。就像有人说过,没有纯粹的车迷了,只有出行的用户。是不是?
所以,汽车不只是交通工具。它变成了平台+系统,甚至可以说云端的终端。你还记得小时候买辆车,用的是数十年前的心智模型——品牌、型号、外形、动力。而驾驶体验,更多由后台的算法、生态和大数据决定了。
这么一想,未来的出行,到底还属于谁?还会是用户自己去驾驭吗?还是说,到变成了平台、系统、数据在驾驭我们?这是不是也让人觉得,车变成了智能的玩偶,而我们成了被操控的键盘操作者。
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变革太快?还是说,好事?我自己有时候会觉得,麻烦多了,虚虚实实中,人的感情也在被掏空吧。
(这段又停一停。我一直在想,下一场变革会是谁来扮演关键角色?不管怎么说,出行不再只是我开车的事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