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日产的转型之路
日产追浜工厂在2027财年结束后将不再进行整车生产,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很多人开始讨论日产这是在“做减法”,但其实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敢于舍弃、专注核心的魄力。
不过,表面上看是产能在整合,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日产对核心技术的坚持和投入。从资源的优化配置,到资金的大手笔加码,再到Formula E赛车场上一次次的亮眼表现,这些都在一步步塑造出一个更强大、更聚焦的“技术日产”。
日产电动化战略推进
作为“Re:Nissan”计划中全球生产体系调整的重要一步,追浜工厂的改革可不是简单的“减产”或者“缩减”。根据官方的说法,这里的研发中心、碰撞测试场等技术设施都会继续正常运转。也就是说,虽然工厂规模可能有所调整,但日产把省下来的资金和资源,会更集中地投向电动化这些核心领域。
而且,这项战略还得到了强大的资金支持。最近,日产成功发行了8600亿日元的债券,这笔钱专门用来支持公司日常运营和未来技术的投资,其中电动化研发是重点中的重点。有了资源优化和资金保障的双重推动,日产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也更有底气了。而他们在Formula E(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锦标赛)赛场上的表现,正是这种技术专注力的最好证明。
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马智欣(Stephen Ma)曾明确表示:“‘从赛道到街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这句话在第十一赛季的Formula E赛事中得到了充分验证。车手奥利弗·罗兰德以59分的优势提前两轮夺得总冠军,车队更是7次登上领奖台。这表面看是赛场上的荣耀,其实背后是日产长达78年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和持续投入的结果。
技术转化与突破
作为第一家参加FE电动方程式比赛的日本车企,日产把赛道当成了自己的“技术实验室”。比如说,他们在赛车上用的能量回收系统,可以把刹车时的能量转化效率做到90%。这个技术后来被简化后应用到了民用新能源车上,直接让车子的续航里程提升了15%。另外,通过FE赛事验证过的三电系统热管理技术,也让量产车的充电时间缩短了20分钟。
从追浜工厂的产能优化,到FE赛场上的技术突破,日产正通过“精简架构”和“强化技术”这两个轮子一起驱动,让“技术日产”的标签在电动车时代重新焕发光彩。马智欣曾经说过:“赛道没有捷径,造车也没有捷径。”这句话其实也道出了技术转化背后的逻辑——每一项民用车的技术进步,都是来自赛道上千百次严苛的考验。当赛场上的技术不断反哺到民用市场,这种以技术为核心驱动的转型,或许才是日产最让人期待的“加速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