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撕下“自供”标签,电池外供超20%,剑指“宁王”宝座?

这个世界最魔幻的地方在于,你以为的敌人,可能只是你未来的大客户;你以为的主业,搞不好只是副业的广告牌。

比亚迪最近就有点这个味儿了。

你去看他家的新能源车销量,今年前三季度卖了326万辆,增长18.6%,听着还行对吧?

稳如老狗。

但你把数据掰开揉碎了看,会发现第三季度卖了111.42万辆,居然同比滑了1.82%。

比亚迪撕下“自供”标签,电池外供超20%,剑指“宁王”宝座?-有驾

这一下就不对劲了,像极了你期末总分及格,但最后一场专业课挂了科。

市场是残酷的,比亚迪自己心里门儿清,早早把全年550万辆的目标给砍了,直接降到460万辆,少了整整90万辆。

这可不是小数字,放二线车企里都够开香槟庆祝好几年的KPI了。

一边是自家汽车销量踩了脚刹车,另一边,画风突变。

根据SNE的数据,今年第三季度,比亚迪的电池装机量,也就是安到电动车里的电池,干到了55.1GWh,同比增长了28.4%。

一个减速,一个加速,一个同比下降,一个同比暴涨。

这事儿魔幻不?

两组数据摆在一起,像极了精神分裂。

唯一的解释就是,比亚迪产的电池,越来越多地塞进了别人家的车里。

高工锂电的数据,直接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

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在国内的动力电池装机量是113.42GWh,这里面给别人家车装的,也就是“外供”,达到了23.65GWh,占比直接捅破了20%的天花板,到了20.85%。

这是什么概念?

比亚迪撕下“自供”标签,电池外供超20%,剑指“宁王”宝座?-有驾

去年年底,这个数字还不到10%。

等于说,过去比亚迪每生产10块电池,不到1块是给外人的,现在每生产5块,就有1块姓了别人家的姓。

这种“一慢一快”的反差,背后是比亚迪身份的乾坤大挪移。

它正在从一个“自家的地,种自家的粮”的自闭农场主,摇身一变,成了给全世界开农资超市的“超级供应商”。

当自己卖车的生意有点风吹草动的时候,卖电池这个“副业”反而成了能压住船舱的铁疙瘩,这叫风险对冲,也叫东方不亮西方亮,更叫闷声发大财。

这个转变,不是一拍脑袋就成的,背后是一部长达三十年的,关于“开放”与“封闭”的宫斗剧。

比亚迪1995年靠电池起家,很长一段时间里,奉行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古训。

早期做手机电池,后来2003年冲进汽车行业,电池就一个原则:只给自家孩子喂奶。

这套“整车-电池”的内部循环,玩得那叫一个溜。

但江湖不是你家后花园,总有鲶鱼会跳进来。

转折点在2017年。

那一年,一个叫宁德时代的福建公司,动力电池装机量突然就登顶了,把只晓得埋头给自己造车的比亚迪甩在了身后。

比亚迪撕下“自供”标签,电池外供超20%,剑指“宁王”宝座?-有驾

这就很尴尬了。

宁德时代像个开饭店的,谁来都接待,生意火爆;比亚迪像个家庭厨房,手艺再好,也只做一桌菜。

市场份额被疯狂挤压,再这么固执下去,别说当老大了,老二的位置都悬。

为了地位,为了营收,为了盘活资产,甚至就是为了把生产成本摊薄,比亚迪都必须把门打开。

于是,2018年,比亚迪别别扭扭地开始了电池外供。

先拿专用车开刀,什么东风汽车、中联重科,先在商用车这种糙快猛的领域试试水。

刀片电池性能稳,皮实耐用,很快就站稳了脚跟。

同年,拿下了长安汽车,算是正式敲开了乘用车的大门。

一年后,塞着比亚迪电池的长安E-rock上市,605公里的续航在当时相当能打,算是给外供业务开了个好头。

2019年,比亚迪干脆把电池业务拆分出来,成立了弗迪电池公司。

意思很明确:我不是车企的电池部门了,我是独立的电池供应商,大家快来买啊。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比亚迪撕下“自供”标签,电池外供超20%,剑指“宁王”宝座?-有驾

你比亚迪自己还造车呢,我一个车企,找你买电池,核心供应链不就捏你手上了?

万一哪天咱俩成了竞品,你给我断供怎么办?

或者给我个丐版电池怎么办?

这种“亦敌亦友”的尴尬身份,让大多数车企都选择观望。

所以,那几年比亚迪的外供占比,一直在10%以下反复横跳,跟便秘似的。

直到2024年,事情才真正起了变化。这一年,比亚迪的外供业务跟开了光一样。

6月,蔚来的子品牌乐道L60,官宣用弗迪的刀片电池。

紧接着,特斯拉上海的储能超级工厂,也宣布要采购弗迪的电芯。

这一下,把乘用车和储能两大风口都拿下了。

更骚的操作,是跟小米的合作。

雷军和王传福,在消费电子代工那会儿就眉来眼去十几年了,属于老相好。

这份信任,直接延续到了汽车圈。

比亚迪撕下“自供”标签,电池外供超20%,剑指“宁王”宝座?-有驾

小米SU7和未来的YU7,都搭载了弗迪的刀片电池。

尤其是SU7,一个月卖两万多台,直接成了比亚迪外供的“爆款样板间”。

这下好了,特斯拉、小米、蔚来,这些流量明星都带头用了,其他车企的小心思也就活络了。

比亚迪的外供版图,从几个零星的小客户,迅速扩张到了奔驰、Stellantis这些国际大牌。

可以说,2024年是播种,2025年才是比亚迪外供业务真正的大丰收。

我们再把数据拉近点看。

2024年,比亚迪的电池还带着浓浓的“自用”属性,外供客户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主要是小鹏和一汽丰田。

但到了2025年,格局完全不同。

前三季度20.85%的外供占比,意味着每5GWh的装机量,就有1GWh是卖给外人的,比去年翻了一倍还多。

而且这还只是国内的数据,没算上德国工厂给特斯拉海外供货那些。

客户名单也变得星光熠熠。

有特斯拉Model Y、小米SU7这种走量的网红车,也有蔚来乐道L60、奔驰GLC插混版这种走中高端路线的。

比亚迪撕下“自供”标签,电池外供超20%,剑指“宁王”宝座?-有驾

商用车那边,福田、徐工、江淮也排着队来合作。

更有意思的是,比亚迪的合作不是简单的“你下单,我发货”,而是玩起了深度绑定。

比如,跟一汽合资建厂,专门给丰田bZ3和红旗E-QM5供货;给特斯拉柏林工厂定制适配产线的“刀片电池”。

这种“定制化+本地化”的骚操作,等于把客户变成了战略盟友,关系牢固得很。

如果说国内市场是比亚迪的“基本盘”,那海外就是它的“超级增量”。

2025年前三季度,比亚迪整车出口70多万辆,暴增132%。

但更吓人的是电池出口,增速77.1%,直接跑赢了行业大盘。

欧洲市场,成了比亚迪电池出海的桥头堡。

前三季度,比亚迪在欧洲的电池使用量增长了246.2%,增速是其全球平均水平的好几倍。

这里面,特斯拉柏林工厂绝对是头号功臣。

比亚迪也学聪明了,直接在匈牙利建电池厂,搞“本地化生产”。

欧洲那帮老牌车企最讲究这个,你把厂建在家门口,不仅能降关税,还能随时响应需求,拿订单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

比亚迪撕下“自供”标签,电池外供超20%,剑指“宁王”宝座?-有驾

当然,出来混,不可能一帆风顺。

最大的挑战,还是那个姓宁的男人——宁德时代。

2025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在国内的市占率还有42.75%,是比亚迪(22.57%)的将近两倍。

虽然宁王自己也在掉份额,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跟特斯拉、宝马、大众这些国际巨头的长期合作关系,根深蒂固。

除了宁王,身后还有一帮小弟在追。

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个个都不是善茬,出口增速一个比一个猛。

大家都在抢外供这块蛋糕,竞争只会越来越卷。

还有供应链的压力。

锂、钴、镍这些上游原材料,价格跟过山车一样,一旦涨价,电池成本就压不住,直接影响利润。

外供规模越大,这种风险敞口就越大。

但话说回来,挑战越大,机遇也越大。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可能达到3500GWh。

这是什么概念?

这是现在的好几倍,是一个足以容纳好几个巨头的星辰大海。

对于比亚迪来说,从“车企”到“超级供应商”的身份转变,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当它一只脚卖车,另一只脚卖“军火”的时候,它的想象空间,就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汽车品牌了。

这才是商业世界里,最迷人也最残酷的现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