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个月一万台车的产量,这个数字得抓在手里想想。别的厂可能一季度都快出不齐了。很多新品牌宣称的超级工厂,其实都差点被我一笑而过。真要说那比例,我觉得真正搞规模的还是那些传统大厂。你知道的,工厂后面那是一整套供应链、研发、生产线——一环扣一环,没点时间积累,怎么还可能不停产、追规模?
曾经跟个朋友喝酒,他说:你别看我每个月提车快,修理工都得排队。咱这车从零到交付,至少得30天。——我当时心里想,这算什么,传统工厂一个月几万台,机线平稳,客户等不急。
很多新品牌那超级工厂,纯粹就是拖拉机搬砖——产量数字挂在那,但真到实操差别就像苹果和山寨的差距,试一试你会发现。
二,
这让我想到,为啥超级工厂能迷惑那么多消费者?一方面,品牌炒个概念,调动一波热情,再加点虚拟的智能生产线,就能把市场推着走。你看现在微信朋友圈,微博上,超级工厂一出现,底下就一片膜拜。
但我翻了下去年行业的数据显示,同档次的车型,在同一线上,生产效率大概在2-3个月内能搞定一批报价。估算一下,粗糙地算百公里造车成本,普通车在100元左右,开始还在乎快速交付么?刚才翻了下自拍照,里面堆满了装配的零件,有一张是车门配件堆的,零散得一塌糊涂。没有高端智能工厂,某些所谓超级工厂不过是个自动化借口——真信了,买车还得看效果,不是说虚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
更别说像某些品牌,玩饥饿营销。你说的限量版、钓鱼式发布,真是见过大场面的营销手段。听修理工说,比亚迪开盘那天,前一秒还在上班,下一秒就说‘售罄’。哎,这事我还记得挺清楚。
我友人有办法,别的厂一个月出几十款新车,他的顶配版本反复限量发售,搞得客户望眼欲穿。其实我心想,一个车厂积累那么多年,批量生产的能力差不多早就到了,搞这个供不应求,也算是点心理战术吧——但,真能持续下去么?
这个策略的真相,是让你觉得很稀缺的心理作用,实际上对公司长远发展没啥实质促进作用。就像叶总说:你看,做营销不能总靠表面文章。——可惜,很多品牌还在玩空气质量提升的把戏,把消费者当傻瓜。
四,
我刚才还翻了下自己手机相册,看到一张车间照片。一位做焊接的工人在焊车架,他说:这活儿就看天吃饭,效率得看手艺。这种机械化?还得人看着。——真相就是,很多工厂一线还是靠人。那超级工厂跟真正的工坊差别在哪?不是说拉伸运动员、打铁匠才能造出极品车,但反正,虚标产能只能骗一时,真打主意还是产线优化。
从研发到供应链,每个部件的设计,研发周期才是关键。你还别说,调酒那个比喻可能更贴切:在调酒桌上,地摊上的鸡尾酒能搞出个特调不简单,要经验,要时间。
某品牌声称十天内搞定一批零件,实际上,那个零件的设计从前期图纸到打样,可能早就延续好几个月。所以这些超级工厂真的有多超级?你心里有数。
五,
说句题外话,供应链的稳定性,我觉得比产能还关键。你前段时间电池原料涨价,导致几家厂产能受挫。记得某个电池厂的工程师曾经感叹:原料一涨,产能就卡住了。——这其实挺现实的。
但很多新品牌把产能挂得高高的,实际上是谁都搞不定最核心的供应链环节吧?就算他们信誓旦旦能一月产一万,也可能下一秒就被原料断供拖垮。
这也是我琢磨的,诚实点说,所谓超级工厂,大部分还在依赖传统工艺,很多流程还不够数控化,顶多算是用点自动化,把工人换成机器人而已。
六,
有朋友曾经调侃:造车就像盖房子,盖得快不一定住得好。这话其实挺有道理。快生产、不代表快造出有竞争力的车。你真心以为,产量数字越高,车咋样就越牛?我觉得,专心把每一辆车打磨细了,才是真的本事。
你说,消费者到底在意产量,还是品质?十年后,谁的车还能换?这不,又得扯到车辆的耐用性和保值率。
像我算过,假设一辆车的百公里耗油在7升左右,得不到良好的保养,十年之后残值大概只有当初价格的20%。这得算一下,折旧和维修成本——这才是真正的硬指标。
这里,真的不想再多说虚头巴脑的概念了。
你怎么看?是超级工厂更能带来实质的改善,还是我们都该安静造好车,等着时间验证?我其实挺想听听你的看法。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