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小鹏汽车公布的最新成绩单,说实话挺让人振奋的。
作为造车新势力里的老面孔,这次的成绩单确实有点东西——今年第一季度营收直接干到158.1亿,同比暴涨超过141%。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打个比方,相当于每天一睁眼就入账1.76亿,这可比某些互联网公司的日活用户数还夸张。
更让人吃惊的是,他们的汽车毛利率从以前的"贴补型"成功转正到10.5%,连续七个季度往上蹿,这简直就是给新能源车行业上了一堂生动的成本控制课。
说到卖车,小鹏这次真是玩大了。单季交付94008台车,同比飙升330%以上。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分钟就有6.6辆车交到客户手里。要知道去年这时候他们还在为月销过万欢呼,现在单月平均能卖三万多台。特别是小鹏P7+和MONA这两款车,愣是把竞争对手逼得直冒冷汗。隔壁特斯拉Model 3最近降价都没能挡住订单流失,看来真不是靠价格战就能解决问题的。
不过最让我佩服的还是这帮理工男的精打细算。手里攥着452.8亿现金储备,这钱够买下好几个造车新势力了。但人家偏不乱花钱,该投入研发的时候眼睛都不眨。一季度19.8亿的研发费花出去,换来的是Xmart OS车载系统越做越聪明。上次坐朋友的小鹏车,那语音助手居然能听懂带方言的"导航去老地方",这体验比某些合资品牌的车机强太多了。
现在看小鹏的布局,完全是按照世界大战的架势在推进。国内市场的网点越铺越密,国外也没闲着。听说在欧洲的充电站都开始适配他们的超级快充协议,这波操作有点像当年华为出海建基站的思路。不过老外对电动车的挑剔程度大家都知道,小鹏敢这么硬刚,底气应该来自他们那套"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上周看到新闻说他们的NGP功能在复杂路况下的接管率降到每千公里0.8次,这数据要是属实,绝对能在硅谷那些科技巨头脸上扇出巴掌印。
说到二季度预告,交付量预计冲到10.2万到10.8万台,这相当于比去年同期翻三倍。按这个节奏,年底可能要冲击年销40万台的目标。不过这里头也有隐忧,现在新能源车市场跟炒股似的,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满盘皆输。小鹏虽然现金储备厚实,但面对友商的围追堵截,还是得时刻绷着根弦。就像他们自己说的,要在智能驾驶领域做到"人无我有",这可不是光靠堆钱就能成的事。
最近跟几个汽车圈的老炮儿聊天,发现大家现在看小鹏的眼光都变了。以前觉得他们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现在却成了新能源赛道里最可能杀出重围的黑马。特别是那个传说中的"扶摇架构",听说能让新车型研发周期缩短30%,制造成本再砍15%。如果真能兑现,明年这个时候小鹏的财报会更吓人。
不过作为吃瓜群众,我还是更关心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比如说现在买车到底划不划算?按小鹏现在的交付速度,提车周期会不会越来越长?还有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自动驾驶功能,什么时候能摆脱"期货"状态?听说他们正在广州试点城市NGP,要是效果OK,估计很快就能全国推广。到时候早晚高峰堵车,终于能解放双手刷短视频了。
看着小鹏这势头,突然想起十年前智能手机大战的场景。当时小米也是靠着高性价比和MIUI的口碑逆袭,现在小鹏似乎在重复类似的路径——用科技配置打差异化,用体系能力降成本,再用规模效应反哺研发。这种螺旋上升的发展模式,可能正是造车新势力突围的关键。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看好这波行情。有分析师担心,当整个行业都在堆硬件拼算力的时候,真正决定胜负手的反而是软件生态和用户运营。小鹏在这方面倒是下了血本,他们的X-NGP系统每个月都会通过OTA更新新增功能,这种"常用常新"的体验确实能培养用户粘性。就像我那个开小鹏P5的朋友,每次系统升级都能发现新玩法,现在已经到了"三天不更新就浑身难受"的程度。
回过头来看这份财报,表面上是漂亮的财务数据,骨子里却是整个体系的进化。从供应链管理到生产制造,从用户运营到海外拓展,每个环节都在发生化学反应。特别是那个被反复提及的"全场景语音2.0",现在能实现无网络环境下的语音交互,这对经常跑长途的用户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听说有车主在没信号的秦岭隧道里,靠语音控制完成了全程导航和娱乐切换,这要放在燃油车时代,绝对算得上黑科技。
不过热闹归热闹,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三大件:价格、续航、售后。小鹏这次财报里没明说,但从毛利率提升和交付放量来看,很可能已经在成本控制上找到了平衡点。如果接下来能推出几款20万以内的走量车型,那市场格局恐怕真要变天了。毕竟在这个价位段,合资品牌还在搞燃油车,自主品牌又普遍存在智能化短板,小鹏要是能把智能电动车打到15万区间,绝对能引发抢购狂潮。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小鹏最近在充电桩布局上有大动作。据说要在全国铺开800V超充桩,充电5分钟补能200公里。要是真能实现,那基本上就解决了电动车最大的痛点。到时候别说加油,就连插混车型都要甘拜下风。不过这种基建投入是个无底洞,好在小鹏现在有的是真金白银,可以放开手脚干。
总的来说,小鹏这份财报给整个新能源车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当很多人还在争论电动车是不是伪需求的时候,这家公司已经用实打实的交付量和利润率证明:只要产品过硬,市场绝对买账。不过汽车行业的残酷就在于永远没有终点,接下来的仗只会更难打。但看着何小鹏在财报电话会上说的那句"智能电动汽车的春秋时代才刚开始",突然觉得这个行业真是卧虎藏龙,每天都有新惊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