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雷达 VS 毫米波雷达:辅助驾驶传感器的差异与优势

超声波雷达 VS 毫米波雷达:辅助驾驶传感器的差异与优势-有驾

在智能驾驶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感器如同车辆的 “眼睛” 与 “耳朵”,为行车安全与驾驶辅助提供关键支持。其中,超声波雷达与毫米波雷达作为常用的传感器,各自发挥着独特作用。尽管它们都肩负着探测车辆周围环境的使命,但在工作原理、性能表现和应用场景上却存在显著差异。接下来,我们就深入剖析这两种雷达,探究它们的不同之处。

工作原理:声波与电磁波的不同 “语言”

超声波雷达的工作原理基于声波反射,它发射频率高于 20kHz 的超声波,当超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反射波被传感器接收。雷达根据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时间差,结合超声波在空气中约 340 米 / 秒的传播速度,就能精确计算出障碍物与车辆之间的距离。就像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一样,超声波雷达通过 “听回声” 来感知周围物体。

毫米波雷达则是利用毫米波频段(30 - 300GHz)的电磁波进行探测。它发射毫米波信号,遇到目标后信号反射回来,雷达通过分析回波信号的频率、相位等参数,获取目标的距离、速度和角度信息。这类似于用电磁波 “照亮” 目标,然后根据反射回来的 “光线” 解读目标的特征。由于毫米波的波长极短,能够实现更窄的波束宽度,从而提高角度分辨率。

性能表现:各有所长,优势互补

从探测距离来看,超声波雷达的探测范围相对较短,一般有效探测距离在数米以内,这使得它在近距离物体检测方面表现出色,但难以满足远距离探测需求。而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距离则远得多,中长距离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距离可达 150 - 250 米,甚至更远,能够提前感知较远距离的车辆、行人等目标。

在精度方面,超声波雷达在近距离范围内精度较高,能够精确测量几十厘米到数米内物体的距离,但随着距离增加,误差会逐渐增大。毫米波雷达在测量距离和速度上具有较高的精度,尤其是在测量目标速度方面表现突出,能够实时、准确地获取目标的运动信息,不过其角度分辨率相对较低,在复杂场景下对目标方位的判断可能不够精准。

此外,二者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有所不同。超声波雷达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在雨天、雪天、大雾等恶劣天气,或者存在大量噪声的环境中,超声波的传播会受到干扰,导致探测精度下降。毫米波雷达则对恶劣天气和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电磁波能够穿透雨、雾、灰尘等,在各种复杂天气条件下都能稳定工作,保证探测性能。

应用场景:各司其职,协同合作

基于各自的性能特点,超声波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在辅助驾驶系统中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

超声波雷达凭借其近距离探测优势,主要应用于车辆低速行驶场景。在倒车辅助功能中,安装在车尾的超声波雷达实时监测后方障碍物,通过警报声和距离显示提醒驾驶员,避免碰撞;在自动泊车时,车辆四周的超声波雷达扫描车位及周边环境,为系统规划泊车路径提供数据支持,并在泊车过程中持续监测距离,保障安全;同时,在车辆低速通过狭窄路段时,它还能及时发出近距离防撞预警。

毫米波雷达则更适合中远距离的环境感知,在自适应巡航(ACC)系统中,毫米波雷达实时监测前方车辆的距离和速度,自动调整车速,保持安全车距;在预碰撞系统里,它能够提前探测前方潜在危险,在必要时触发制动,降低碰撞风险;在车道变换辅助功能中,毫米波雷达监测车辆侧后方的来车情况,为驾驶员提供变道安全提示。

在实际的 L2 级及更高级别的辅助驾驶系统中,超声波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往往与摄像头等其他传感器协同工作。通过数据融合技术,它们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构建出更全面、准确的车辆周边环境模型,为车辆的智能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共同守护行车安全。

超声波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在智能驾驶领域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它们以不同的 “方式” 感知世界,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二者还将不断优化,与其他传感器一起推动智能驾驶技术迈向更高的阶段。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