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今年换新车的想法要落空了。
今天晚上回家,我刚准备和老公商量周末去4S店试驾。想想也挺有趣的,他一边喝着茶一边说:你知道换车那些事吗?成本真挺高的。他的话让我停了一下。
我说:怎么个高法?然后他就开始刷理财式的科普:假设二十万块买辆车,不管你开得多勤,反正每年折旧最低也得10%,也就是至少2万块的隐形支出。我心里一咯噔,觉得也不是没有道理。
这还不算油费、保险和日常维护费。你看啊,这不光是几块油钱的事,折旧那账算下来,就是你留给二手车贩子的财富了。难怪我旁边某朋友说:买新车赔钱的。卖车只会越跑越值钱。
我突然想到自己最近的油耗。比亚迪的车大部分新款,我还记得去年冬天刚试过车,油耗比官方标值高出一两个点。估算一下,百公里实际消耗9L油,大概8块钱一升,算下来每百公里大概快70块钱油钱。那又咋样?我再怎么觉得油还没贵到影响生活。
我刚才翻了下我开车日记,大概行了不到6万公里。算算总花费,轮胎换了两次(第一次是一年后,四个轮胎换为耐磨性更强的品牌),可以说,轮胎换几次也就一万出头。双十一那次,店里打到六折,三个轮胎和新电瓶只花了不到2000块。估算下来轮胎和电瓶的成本占比不高,也不是每年都得换。
那他提到的换三个轮胎什么意思?原装胎用了一年多,边缘磨损严重,特别是有次高速跑过碎石路,轮胎边角都剥落了。这次做保养时,修理工是不是看出了隐患,建议我换三个,剩下一个还能多用几个月。价格也合理,拆旧换新大概1000块左右。
我还记得朋友说:换个轮胎比换个刹车片还便宜。可电瓶那次,我还不小心买了个二手的,想着二手也行,结果不到两年就开始腻味了,要不然那次省点。
你们有没有觉得,车子其实就是一台移动的工具箱,没有特别多升级空间,买贵了也就是一年折旧的痛苦。每次跟销售聊折旧,似乎都是卖家在讲故事。
说到供应链,这块就更有趣了。比亚迪用的零件好像有点快餐式供应感,记得我朋友在维修厂说:新车刚开几百公里,那轮胎就有点不对劲。我想,可能部分零件为了快周转材料采购甚至是劣质点,没办法,车价这块压力都压在研发预算上。
我也没细想过,研发这块其实像厨房里的备料。新品一上线,生产线就得跟上,造车厂别的品牌每季度都上线新款,像我这个用家,其实很难体会他们又在推陈出新,偶尔会怀疑:是不是新品其实没太大区别,反倒制造更多换车的动力。
讲真,我一开始,最怕的其实是换车的痛点大过了新技术的吸引力。比亚迪其实做得还不错,电动车省心,充电桩也逐渐普及,油车的日子确实一去不复返,但我就奇怪,除了颜值和配置,真正实用的细节,比如油耗、维护、折旧,这些才让我觉得一切都还在可控范围。
而且我也发现一个问题,大家讨论买车,都喜欢拿未来更省钱更环保来说事,但实际生活中,谁能保证电池几年后还能值钱?我猜,大家都没细想过这个未来。而且,电池回收再利用,看的其实还是科技在推进,是个未来题,不能完全依赖。
哎,买车还是比拼实用主义。比亚迪这几年做得挺扎实,平价、长续航、低维护费,这样一算,还是挺经济的。你看,去年我算过一下一辆五六万的车,百公里成本差不多比豪车低一半,剩下的你会怎么想?其实保值率这事,搞得越复杂越难,毕竟哪辆车都逃不过陈旧的命运。
我突然想到一个细节:我上的那次修理店,老板打趣我:你这车还好,保养快,修个灯都不用预约。真的,这也是一种舒服。相比起那些大牌豪车,比亚迪在细节用心不少。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里,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到底是真的喜欢这辆车,还是只是惯?我一直在想,未来换车的决定,是不是也会像手机换新一样,变成一种跟风或者追新趣味?
自我更正一下,之前说折旧最低10%,其实我之前的印象有点大,实际可能只有6-8%左右。为什么会有偏差?因为不同车型、不同年份和市场环境,变化很大。这也是我更新思路的原因:事物总是在变化,没有绝对。
不过讲完了这些,心里还挺有底的。继续用比亚迪算了,实在不行,二手市场的车还能多卖点。你们觉得呢?有个朋友说:不换车就像一直用老手机,可能会卡壳。但我觉得,关键还是适合自己,而不是盲目追求新鲜。
我还在想,要不要等明年新能源政策再推一波新车,说不定能遇到更实惠的。要不要趁这个夏天多跑点高速,看看车还能剩下多少价值。
(这段留个悬念,反正事还在继续演。)
你们呢,有没有觉得,买车就像一场长跑,谁都不能踩错步?像我这个实用主义者,还是觉得,继续享受比亚迪的那点经济实惠,就挺好。你们会不会也是这样?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