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没了全因R7

最近,有一个数据搁那儿,看一眼就让人觉得不太正常——2023年,国内某家新势力车企全年净亏损超百亿,甚至比自己一整年的营收还要高。这什么概念?赚100块赔120。老百姓过日子这还不直接破产了?更别提它还肩负着上万名员工的薪水和供应链账期。这听起来就让人直冒冷汗:这企业还能活下去吗?新势力造车是不是基本盘都崩了?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一个个数字往下拆。先看营收和销量。一年百亿亏损,听起来惨,但这家企业同期的营收也有近百亿,而且销量还在稳步增长。更重要的是,它的单车均价不低,走的是偏高端的路线,卖一台车能拉回来几十万。而且2023年它的销量还同比涨了30%。所以,业务本身没有“死掉”,反而还有一定增长。那问题出在哪儿?不是卖车卖不出去,而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五一假期没了全因R7-有驾

接着看毛利。毛利率的数字摆在那儿,确实不太好看,不少新势力企业甚至是负的。什么意思?卖一台车可能还赔点钱。再加上营销费用、研发投入、固定成本一摊开,亏损就更不是意外了。那有人要问了:都2023年了,新能源车市场不都卷成这样了?怎么还会赔钱卖车?这事儿得分两头看。

五一假期没了全因R7-有驾

首先,造车是个“重资产”行业,尤其对新势力来说,前几年刚开始干的时候,得砸钱建工厂,组装供应链,拿地、买设备、雇人,这些都是硬支出,跑不了。传统车企早就完成这些了,所以它们现在每多卖一台车,成本可能摊薄得更快;而新势力还在铺摊子,每卖一台车都得先“交学费”。其次,新能源车的研发成本本来就高,尤其是走高端智能化路线的品牌,软件、芯片、传感器,一个都不能少。像文中提到的智界R7,车上的ADS导航系统、鸿蒙智行中控屏,这些背后都是烧钱的研发成本,不烧钱哪儿来的技术竞争力?

五一假期没了全因R7-有驾

所以这也让毛利率看起来难看,但问题在于,这难看是“假难看”还是“真难看”?“假难看”指的是短期投入大,后期能回本;“真难看”是指业务本身不健康,卖得再多也回不来血。具体到这家新势力身上,似乎是前者为主。什么信号呢?虽然毛利低,但它的研发投入占比却高得吓人,动辄20%、30%。这是什么概念?一般车企能做到10%就算高研发了。它这投入比例,几乎是在赌命。再往细了看,这些钱主要花在什么地方?智能驾驶、电池技术、整车架构,这几块正好是新能源车的核心竞争力领域,也就是说,花得不算离谱。

五一假期没了全因R7-有驾

接着往同行对比。传统车企、新势力以及外资品牌,现在基本都在经历史无前例的“烧钱大战”。看看特斯拉,早些年亏得更狠,股东们都愁得不行了,马斯克还吃闭门羹。但现在呢?成本摊薄后,几乎成了新能源车的利润标杆。再看看国内的新势力,蔚来亏,理想也亏,小鹏更不用说,去年被股价腰斩时大家都在问“它还能活多久”。但转过年来,消费者依然在买,产品线也在迭代。反观传统车企,虽然表面上更稳,但销量和市占率却在逐年下滑,新能源转型进展缓慢,研发支出在财报里也不算多亮眼。看起来它们是“赚钱的老大哥”,但也面临“吃老本”的隐忧。

五一假期没了全因R7-有驾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新势力车企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是战略性亏损还是已经没活路了?这个问题得分阶段回答。短期来看,为了抢占市场、提升技术,亏损几乎是必然的。新势力们的研发费用和营销费用,基本都在为品牌护城河买单。像前面提到的那款R7,不仅在堵车中实现了更平稳的智能驾驶,还打造了一个可以随时工作的副驾空间,这些功能看似“用不上”,但在高端市场里,恰恰是消费者会为之买单的亮点。长期来看,如果技术没能转化为规模经济效应,那才是最危险的信号。

五一假期没了全因R7-有驾

再补一句。有人会觉得,这些企业是不是在“赌未来”?没错,确实是赌,但这才是新能源车市场的现状。行业还没完全饱和,技术标准也在快速迭代,今天烧的钱,可能是为了明天活下来的入场券。如果等到2025年、2030年再来转型,恐怕连赌的资格都没有了。

五一假期没了全因R7-有驾

所以,到这里再看那些吓人的数据,拆下来其实有迹可循。这些新势力企业的亏损表面上看很惨,但背后很多动作是有逻辑的。要盯的,不是表面上亏了多少钱,而是这些企业有没有把钱花在刀刃上。更重要的,是要看它们的技术、品牌、供应链能不能在未来真正站得住——这才是关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