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我在上海街头等了差不多半小时,手里拿着保温杯都凉了,车还没打到。临近地铁口,几个年轻人也抱怨:这网约车,最近真是越来越难叫了,赶个班都怕迟到。同事李师傅吐槽他昨天晚上跑了12个小时,实际时薪才拿到19块,连便利店收银都不如。时薪27元?那是看账面上的假象。
这事儿说白了,有点像做生意。车就是设备,司机是操作员,平台则像是中间商。流水和利润不是司机说了算的,先得扣掉平台抽成,再扣租车费、充电、油费……成本得算清楚。以前我也觉得时薪27听着还行,但真算下来,扣完各种开销,净收入常常只有20出头,堵车、空驶那几会儿甚至能跌破18元。某位运营经理跟我分析过,他们平台短途单抽成23%以上,长途单虽然表面上低到18%,但加上调度费和各种隐藏费用,司机能拿的没多少。换句话说,就是跑得越多,平台越赚钱。
我朋友小张是个地道跑单司机,他跟我说:我一算账,去年跑了将近四万单,平台抽的佣金都上了十万大洋,跟交房租似的。他说,他这两年租车费一个月涨了700块,光充电费比以前贵了不少。这是不是让你想起家里快递小哥的辛苦?只不过跑网约车更累,更没保障。
说起保障,那真是让人心累。司机们没有社保,长时间坐着开车,腰间盘突出都成家常便饭,生病了只能自己掏腰包,看着平台抽那么多佣金,却没有任何实际扶持,谁能不失望?昨天跟一个司机闲聊,他叹气说:以前觉得开车自由,挣钱快,现在只觉得累死累活赚不到钱,不如直接卖车存银行。这话说出来,心里也不是滋味。
市场饱和是大问题。没法避免。我只看过北京网约车许可,多供过于求才是根源。和李师傅聊起这点他苦笑:你说现在一天跑14个小时,单价从1.4元一公里跌到1.1元,收入不降反增?屁话!实际上,恶性竞争让司机们只能压价抢单,拼死拼活跑更多里程,换来的是越来越少的回报。你说这活谁干得了?
平台算法又是一块大黑锅。听说很多司机故意拒单,结果被系统判定为服务质量差,之后半小时都没单可接。干脆乖乖接,哪怕是低价单,也不敢轻易拒绝。这样一来,司机不仅头疼,还得拼命跑来填这个洞。平台调价的灰色地带,真是让人头大。动态调价其实是平台涨价的隐形手段,早晚高峰价格翻倍,表面没人反对,实则司机压力山大。
我之前说时薪不高是司机单纯收入低,那说法有点偏颇,后头补充了成本暴涨和算法打压,才算完善。这行业没那么简单,谁都逃不开这些压力。你觉得司机能一直扛得住吗?
乘客觉得贵,司机觉得亏,钱到底去哪了?我翻了日常聊天群和几个城市公开数据,某头部平台2024年营收超过2000亿,利润每秒钟都能抽走司机13.7元,这利润狂得让人咋舌。平台几乎垄断市场,操控着价格和佣金,这个差额成了夹在司机和乘客之间的黑洞。
而且公共交通和共享单车挤走了短途订单。以前跑到地铁口打个车很容易,现在不行了。长途单少了,司机只能空驶更多公里,这部分纯亏本。这让我怀疑,未来司机咋办?难道真得靠跑预约单和长途单吃饭?这不就是跑单小能手的新挑战吗?(不确定,纯猜测,仅供探讨)
昨晚吃饭时,隔壁桌有位修理工聊起一辆某品牌电动车的保养费,他说:现在这些新能源车成本越来越高,维修师傅手艺没跟上,费劲。这让我想到,车辆保养成本其实也在无形中加重了司机的负担。很多司机自驾的电动车,电池衰退和保养几乎是隐性压力。
司机离场后,打车难恐怕还会继续加剧。想想刚才李师傅描述的凌晨三点街头抢单场景,司机少,平台自然而然调价,价格贵到让人咋舌。不会是又要靠拼手速抢网约车了?这状况怎么破?平台的高抽佣能调低吗?司机的福利什么时候见着?
市场有自己的规律。司机会出走,也会有新的进场者,而且部分地区三四线城市可能成为新蓝海。从这点上看,司机选择多样化和互助组织的兴起,比如东北那边的一个小司机联盟,能和平台拿到更优惠的抽佣比例,他们的日子或许能稍微好过一些。你身边有司机朋友参与这样的团体吗?他们真的能改变现状吗?
说到这里,突然想问你:如果自己是司机,面对这些挑战和收入压力,你还愿意跑这行吗?单位时间的收益真的足够支撑你的精力和健康投入吗?(算了,先放空这个问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有司机反馈,平台的某些动态调价区间居然是人工设定的,不是完全算法自动调整——这是不是意味着背后有人精算这出价策略,更加精准把控司机的心理?心里顿时凉了半截。
司机的离开让这场供需失衡游戏更复杂了,乘客喊贵、喊难打,司机喊亏、喊累,这两边的对峙,仿佛没有一个单纯的答案。这背后,是底层的供应链和人力成本在翻江倒海,是平台和市场博弈的结果。
你有没有想过,以后网约车市场到底还有多少弹性?平台赚钱司机赚钱乘客满意,这三者之间的天平,什么时候会找到平衡点?那可能是个值得长期观察的事情。
最后留个问题给你:如果明天给你选择,是愿意做那位长时间熬夜、收入微薄的司机,还是宁愿花点额外的钱坐出租车享受舒适,或者直接换个出行方式?你的答案,或许就揭示了这场行业变革的未来走向。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