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针对C牌规则是否公平

最近,新能源汽车领域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个话题,就是某家造车新势力发布的财报。光是一个数字就让人瞪大了眼:单季度亏损50亿。50亿!听上去简直像烧钱烧出了火箭的感觉。有人说,这车卖得越多亏得越惨,完全是“亏着玩”。还有人调侃,这是“新能源版富士康”,得靠天价代工费才能填坑。总之,质疑声四起,连带着不少人开始怀疑整个新能源车企的商业模式是不是出了问题:这东西还能跑得下去吗?

但等等,别急着下结论。我们先冷静下来,把账算清楚。

只针对C牌规则是否公平-有驾

拿这家新势力的财报来说,先看销量。数据上是涨的,季度环比增长了15%,同比翻了一倍。看起来不错,销售端确实在扩张。可营收呢?也跟着销量爬坡,季度营收破了100亿,基本稳住了“造车头部玩家”的位置。听着挺有希望吧?但毛利率这块就开始出问题了。财报显示,汽车单车毛利其实是负的——也就是说,卖一辆亏一辆,不光白干还贴钱。而且,这还不是个别情况,行业里其他几家新势力也有类似情况。有人算过,几乎所有主打中高端的新能源车企,现在的毛利率都要么接近零,要么直接为负。

只针对C牌规则是否公平-有驾

为什么会这样?先别急着拍桌子,这里还得再拆一拆。

高研发投入是第一个大头。拿刚才这家公司来说,它单季度研发支出接近30亿,占了营收的三分之一还多。这在传统车企里是很少见的。大众、丰田这些巨头的研发投入通常在营收的5%-10%,即便是新能源领域的特斯拉,研发费用占比也不到10%。这么看,这些新势力确实是“不计成本”地砸钱做研发。为什么?新能源车跟传统燃油车不一样,它们的技术迭代速度特别快,尤其在智能驾驶、电池能量密度这些领域,谁跑得慢一点,谁可能就直接被淘汰了。新势力要想抢占市场,只能把研发预算拉到天花板。

只针对C牌规则是否公平-有驾

另一个烧钱的大项是营销。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站稳脚跟,新势力们都在拼命砸广告、开线下体验店。有数据统计,现在头部新能源车企的单车销售费用,也差不多是传统车企的三倍以上。而且这些体验店大多开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租金和运营成本压根就没便宜过。

只针对C牌规则是否公平-有驾

再加上原材料价格波动、电池成本占比高,这些账一摊开,亏损好像也没那么“离谱”了——当然,听着还是挺扎心的。

那么,这种亏损是行业的普遍情况吗?对比一下传统车企、大型跨国品牌和新兴势力,会发现其中的门道。

只针对C牌规则是否公平-有驾

传统燃油车企,比如大众、丰田,虽然它们也在转型新能源,但因为燃油车还能给它们带来稳定的现金流,所以日子过得没那么紧张。它们的新能源车型毛利率也普遍比新势力的高,因为它们的生产体系更成熟,规模化能力强。而跨国品牌里的巨头,比如特斯拉,看着赚得盆满钵满,但背后靠的是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压低成本的极限操作。再看新势力,除了极小部分跑得比较快的玩家,大部分其实都还在“赔本赚吆喝”的阶段——有的是战略性亏损,有的是真的没活路了。

所以问题的关键来了:这些亏钱的车企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

只针对C牌规则是否公平-有驾

如果再仔细看财务报表,会发现不少新势力其实是在“赌”未来。比如研发支出增加,更多是为了抢占智能驾驶和电池技术的制高点;而销售费用的高投入,背后是为了快速建立品牌认知、抢占用户心智。这些动作看着烧钱,其实有章法——至少对于那些有清晰战略规划的企业来说。

只针对C牌规则是否公平-有驾

当然,也不是所有亏损都能解释成“战略性亏损”。有些车企一边亏着大钱,一边还在扩张高成本的线下门店,又没给市场带来真正的差异化产品,这种情况就值得警惕。因为再怎么讲,商业的本质还是要盈利,亏损可以是阶段性的,但不能成常态。

说到底,新能源车企的这波“亏损潮”,既有行业特性,也有个体差异。表面上看着挺吓人,但如果拆开细看,很多亏损背后其实是有规律、有目的的。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能熬过去。未来几年,随着竞争加剧,市场份额的集中度会更高,能活下来的企业肯定是那些真正能把亏损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并且能在关键技术上跑出来的玩家。

只针对C牌规则是否公平-有驾

所以,与其惊讶于“亏损50亿”这种表面数字,不如多关注这些企业下一步要怎么走。是靠技术突围,还是靠成本控制,是继续烧钱抢市场,还是开始精细化运营?这些才是真正决定它们未来命运的关键。

总结一下——吓人的数据不一定等于糟糕的现实。新能源车企的现状确实看着烧钱,但这可能是它们成长的必要代价。当然,烧钱的同时也得烧出点成果来,否则,市场也不会永远买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