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车BU业务超预期爆发,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考量?

最近,华为又一次把大家的目光牢牢吸引了过去。这次不是手机,也不是芯片,而是它那块被寄予厚望的车BU(Business Unit)业务。原本外界都以为,这块新兴业务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成效,没想到2024年刚过半,就交出了一份让人眼前一亮的成绩单:营收263.53亿元,盈利高达56-60亿元。更有意思的是,因为业绩远超预期,华为突然中止了对“引望”这家新公司的增资计划。这背后的故事,可比表面上热闹得多。

先说说事情经过。2023年时,整个市场对华为车BU还持观望态度,但赛力斯和长安阿维塔两家企业却慧眼识珠,在估值1150亿的时候果断砸下200多亿入股。当时不少人质疑,这是不是在给自己挖坑?可短短一年后,当初投资者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如今按照盈利60亿、PE估值45-200倍来算,引望现在市值至少3000亿起步,上限甚至能摸到8000亿。如果放在美国资本市场,说不定能炒到300倍PE都没人眨眼。

你可能会问:既然这么赚钱,为啥要突然叫停增资?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华为一贯精明务实的风格。一开始开放股权,就是为了快速回笼资金,把前期巨额研发投入捞回来,好支撑技术升级迭代。如果问界项目失败,大不了甩卖股份止损。但谁料想,一场漂亮翻身仗打下来,不仅产品火爆、合作方越来越多,还迅速站稳了脚跟。这时候再继续稀释股权,无异于把未来的大蛋糕拱手送人。所以及时踩刹车,也是顺理成章。

华为车BU业务超预期爆发,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考量?-有驾

而且别忘了,现在和华为合作造车的不只一家两家,各路玩家都虎视眈眈盯着那点股份。你投一点,他投一点,到最后怎么分配利益?怎么平衡各方诉求?稍有不慎就可能埋下隐患。不如等将来合适时机,再考虑如何优化结构,把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这才是大厂该有的气魄。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波操作也说明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正在加速洗牌。“high模式”和“智选模式”每月出货量稳定在12万-15万辆之间,中高端市场几乎被占去半壁江山。而且接下来1-2年内,还有20~30款新车型蓄势待发,不管是智能驾驶还是座舱体验,都瞄准行业顶尖水准。可以说,以往我们羡慕国外品牌主导技术话语权,如今轮到国产厂商制定游戏规则,让世界看到中国制造的新高度。

华为车BU业务超预期爆发,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考量?-有驾

当然,有些声音担心,会不会太快膨胀导致风险积聚?其实,每一步棋都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从最初开放融资,到如今暂停增资,从分散风险到集中控制,无非是在不同阶段用最合适的方法保障公司利益最大化,也给所有合作伙伴吃下一颗定心丸——谁能真正带动行业进步、创造价值,就值得获得更多资源支持,而不是靠资本运作空转套利。

总之,这场关于创新与资本博弈的大戏才刚拉开序幕。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新赛道上,是躺赢还是逆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毫无疑问,中国智能汽车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你觉得呢?欢迎留言一起聊聊你的看法!

#AI热点大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