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襄阳,出租车的黄色顶灯在路口来回闪烁。
我坐在市区一个不起眼的马路牙子上,手里捏着一枚网约车App,等了一刻钟,系统提示:“附近无可用车辆,请稍后再试。”出租车在我面前呼啸而过,留下尾气和冷漠的车窗。
于是我开始怀疑,襄阳网约车是不是濒临灭绝了?
如果你是我,会不会也觉得,这城市对新事物的抵抗力,和老派出租车司机的倔强脸一样坚不可摧?
秉持职业习惯,我查了一下数据。
襄阳市区网约车1269台,出租车2200台,看起来出租车是大哥,网约车是弟弟,还不是亲弟弟,最多算是表弟。
再往下翻,日均订单,出租车32单,网约车16单。
更有意思的是,网约车的驾驶员证有23493个,却只有1269辆车,这意味着有一万多人在做“无车等待”,或者在考虑“要不要下水”。
出租车驾驶员证35393个,车却有2200台。
两个群体都在排队,都在等机会,只不过出租车司机的机会更真实,网约车司机的机会更像一次抽盲盒。
接下来是营收问题。
网约车日均营收325元,扣掉平台佣金、车辆折旧、保险维修、燃油费,剩下约130元。
算下来,一个月3900元。
而湖北私企员工平均月薪5048.58元,多出来的1000多元,大概可以用来买一台小米手机或者添一只家里的猫。
没有五险一金,没有任何社保福利,这份工作更像是“城市游击队”,有单就上,没有单就歇,也没人给你发班车,也没有领导关心你晚上吃了什么。
细节很有趣。
出租车司机每天能拉32单,跑253公里。
网约车司机只能跑16单,168公里。
出租车司机是这个城市的“土著”,像在自己后院钓鱼。
网约车司机则像外来的候鸟,期望在繁华季节里多叼几条鱼。
现实却告诉他们,这片池塘已经被老玩家承包了。
你可以想象一个网约车司机的日常:清晨五点,打开App,发现今天附近只有三个人预约。
接了一个订单,乘客抱怨价格比出租车贵,平台再抽一笔佣金,油费跳表,车还得每月维护,保险到期了还得续。
晚上回家,手机消息弹出来,平台给出的“激励”只有几块钱。
孩子问:“爸爸,你干嘛还要跑这个?”司机沉默片刻,说:“这叫自由职业。”其实他心里明白,这自由挺贵的。
作为旁观者,我不免要问:为什么在襄阳,网约车这么难混?
而在北上广深,网约车司机能穿梭在高楼间,挣得比普通工薪族还多?
这里有几个层面的答案。
首先,城市需求结构不同。
襄阳是传统交通格局,出租车早已扎根,司机与乘客之间有着隐形默契——“打车认牌子,不认App”。
出租车司机是老襄阳人的亲戚、邻居、朋友,乘客信赖的是熟悉感而非算法推送。
网约车要切入这个生态,像新来的棋子,想变主角却总被边缘化。
其次,平台与本地政策之间的小九九。
地方交通局对出租车的管控严格,网约车则属于“半放养”——有证不代表有活,有订单不代表有稳定。
平台想烧钱搞补贴,地方政府又怕扰乱市场。
网约车司机成了“政策试验田”里的小白鼠,既想分蛋糕,又怕被收走刀叉。
平台抽成,地方限制,司机夹在中间,谁都不容易。
再看经营成本。
一部网约车,折旧+保险+维护+平台佣金+营运证费用,还要考虑油价、电价浮动。
司机每天收入130元,扣掉成本,剩下的钱只够填补一些生活漏洞,想“财务自由”不太现实。
出租车司机有公司的后盾,车损保险、调班机制都更完善。
网约车司机只能靠自己,孤军奋战。
这时候黑色幽默就冒出来:网约车司机是城市里的“现代侠客”,拿着智能手机当剑,平台抽成如同大侠的伤痕,干一天像打了一场持久战。
出租车司机坐在老旧桑塔纳里,听着收音机,偶尔吐槽网约车司机“不懂规矩”,其实自己也怕被新势力抢饭碗。
两者的“江湖地位”,早已暗中较劲。
如果我是一位网约车司机,面对订单少、收入低、成本高、没有保障,还要忍受乘客对服务的高期待和平台弹窗的冷漠诱惑。
这种生活不叫“自由职业”,更像“自由漂泊”。
月入3900元,连省平均工资都不到,还没有五险一金。
这不是一场“互联网造富神话”,而是一场“现实版的生存游戏”。
也许有人会说,“那就别干了,换个活计”。
现实哪有那么简单。
襄阳的网约车司机中,有人是下岗工人,有人是退役军人,有人是生活失意者。
他们选择这份工作,并不是因为这里有财富密码,而是别无选择。
出租车市场早已饱和,网约车只是多了一种“不确定的可能”。
这个城市的交通格局,就像一盘没下完的棋。
出租车司机守住老城门,网约车司机在新棋盘边徘徊。
平台也不是慈善家,烧钱补贴只在初期,等用户习惯养成,抽成立刻加码。
司机和乘客都成了平台的数据点,算法决定谁能吃饱,谁只能喝汤。
说专业点,襄阳网约车市场的“订单荒”是结构性问题。
供给远大于需求,竞争激烈,平台难以撬动乘客习惯。
本地司机不愿下场,外来司机摸不清水温。
所有数据都是证据,所有无单都是现实。
平台想做大市场,地方想稳住就业,司机想多挣钱,三方博弈,谁也没讨到大便宜。
如果你想进场,建议还是冷静点。
别被网约车平台的“高收入广告”忽悠,也别迷信算法的公平。
现实是,襄阳网约车司机过得并不比出租车司机风光,甚至更辛苦,更孤独。
你不是在做生意,你是在和时间、体力、政策、平台、乘客五方交手。
最后,站在马路牙子边,看着出租车在夜色里穿梭,我突然觉得,这城市其实没那么欢迎新玩家。
襄阳的网约车司机,是城市变革里的边缘人,他们的故事也许不够传奇,但却足够真实。
如果你是他们,面对眼前的现实,会选择继续坚持,还是转身离开?
或者,这场关于交通和生存的角力,注定只能有一部分人赢得掌声,另一部分人默默收场?
你怎么看,襄阳的网约车司机们,是在坚持一种“未来”,还是在消耗一段“时间”?
这个问题,留给你,也留给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