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袍江的奔驰4S店关门了。这个消息不算新鲜,但大家的关注点很统一:那些掏钱买了终身保养的车主怎么办?车没问题,保养却“断供”了,想想心里都难受。可这背后,其实还有个更值得深挖的点:越来越多的4S店开始“人去楼空”,这个现象真的很吓人。我们直接来个数据——2022年,中国汽车4S店的关店率高达10%。10%,是个什么概念?全国4S店总数大约是2.8万家,也就是说,一年时间,有2800家店关门了。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延续,2023年上半年又接连曝出多家品牌经销商“跑路”的消息。这正常吗?
说实话,听到这个数字,第一反应确实是“不正常”,甚至是“危险”。因为4S店一直被认为是汽车销售的重要命脉,是车企品牌形象的“门面”。但这么多门面接连倒下,不仅让人怀疑行业本身是不是出问题了,甚至让人怀疑:车是不是越来越卖不动了?
咱们先别急着得出结论,拆开来看一看。这2800多家店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看销售数据,国内汽车市场2022年销量并没有暴跌。数据显示,全国汽车销量2360万辆,同比增长2.1%。听上去还挺稳对吧?那为什么店子反倒开不下去了?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搞清楚:一是4S店的收入结构,二是它的成本压力。
先说收入结构。很多人以为4S店的核心收入来源是卖车,其实不是。尤其是近几年,卖车的利润越来越薄了,甚至有些车型是“亏本”卖的——为了抢占市场,厂商压低定价,经销商只能跟着打价格战。那4S店靠什么盈利呢?答案是售后。像保养、维修这些,才是4S店的大头收入。比如有些豪华品牌的售后毛利率可以高达40%-50%。但问题是,近几年随着电动车的崛起,这一块收入也在被挤压。电动车的结构简单,保养需求低,这直接让4S店的售后业务雪上加霜。而且还有一个“隐形杀手”——越来越多的第三方维修保养机构崛起,大家图便宜、不愿去4S店了。
再看成本压力。4S店的运营成本其实很高,比如大面积的展厅租金、库存车的资金占用以及员工工资等。尤其是库存这一块,大家可能不知道,4S店的车基本都是先从厂商那里“压货”拿来的,卖得动还好,卖不动就得自己扛着,扛不住就只能关门。2022年,受疫情和经济大环境影响,很多地方的消费力下降明显,库存车卖不出去,资金链就很容易断裂。
那是不是说,4S店的倒闭是行业性危机?其实也未必。这可能只是一个结构性现象。我们来看看不同类型的经销商会发现,有些豪华品牌的4S店活得还不错,但自主品牌和某些合资品牌的经销商日子就比较难过。为什么?核心还是市场份额的变化。2022年,国内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提升到了50%以上,但新增销量很多是靠电动车拉起来的,而传统燃油车的经销商自然就受了冲击。
再对比一下新势力车企的直营模式。像特斯拉、蔚来这些品牌,直接绕过传统4S店体系,自己开体验店和服务中心。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就和4S店的逻辑不一样。消费者习惯了新势力的直营体验,可能反手就对传统4S店丧失了兴趣。所以,4S店的日子不好过,不完全是自己经营不善,而是整个行业在变,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变。
再往深了看,这是不是意味着4S店这种模式没救了?也未必。其实有些车企已经开始在调整,比如缩减4S店的规模,把大面积的展厅换成小型体验店,甚至尝试线上销售。还有一些品牌开始联合经销商“抱团取暖”,通过集中采购、降低运营成本来缓解压力。虽然短期看,关店潮还会持续,但长远来看,汽车销售模式可能会慢慢走向多元化,而不是完全抛弃4S店。
那我们回到文章开头说的“关门关得有点吓人”的现象,其实没那么简单。它既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也是行业变革的缩影。对于车主来说,最重要的可能不是纠结于4S店关了,而是看清楚整个行业的变化,找到适合自己的用车服务。至于那些终身保养的权益,法律上还是有保障的,只是过程可能会有点麻烦。
所以,不要被关店的数字吓到。4S店模式确实在变化,但汽车行业本身并没有“崩”。相反,它可能正在经历一场“优胜劣汰”,留下的,未必是坏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