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车置换价值被严重低估

最近汽车行业有一个事儿,讨论得特别热。就是——为什么现在的车企,卖得挺好,却看着越卖越亏?乍一听,挺离谱的。你说,车不是越卖越赚钱才对吗?但你翻翻财报,会发现一些新势力车企摆在台面上的数字,确实挺吓人。比如某头部造车新势力,2022年全年营收超过400亿元,车卖出去十几万台,但净亏损直接“按住”100亿,毛利率在低个位数上徘徊,还不如一些卖快消品的公司。还有另一家新势力,季度亏损15亿起跳,毛利甚至有过负数的时候。负的,意思就是卖一台亏一台,完全倒贴。这种情况,放在传统车企身上简直不可想象。

这事儿看着,很反直觉。消费者掏了真金白银买车,订单数据也没少,怎么还亏?是不是这些新势力车企活不过明年了?

旧车置换价值被严重低估-有驾

别急,我们一点点拆。

先看营收和销量。新势力车企的销量,这两年确实涨得挺快。比如刚才提到的某头部品牌,2021年全年卖了九万多台车,2022年马上突破到十五万多台。再看营收,也是蹭蹭上升,年均增速超过50%。听着挺好,但问题在于,营收只是“看上去很体面”,利润端完全是另一回事。车企的财报里有个很重要的指标叫“毛利率”,它能说明白每卖一台车,去掉制造成本后,还剩下多少毛利。这部分钱,要拿去覆盖研发、市场、销售、售后这些环节。如果毛利率太低,甚至是负的,那就是连造车的钱都没捞回来,更别提养活自己了。传统车企的毛利率,普遍在15%-20%之间,豪华品牌甚至高达30%-40%。但新势力这边,很多时候个位数,甚至负数,直接拉低了整体利润。

旧车置换价值被严重低估-有驾

那到底为啥亏这么多?两个原因:一是成本高,二是开销猛。

先说成本高。传统车企经过几十年积累,供应链运作早就成熟了,规模效应也充分发挥。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部件,有固定供应商批量供货,生产线也高度自动化,成本摊得很低。新势力不一样。他们很多零部件从零起步,研发得自己花钱,生产得自己建线,供应链也要自己摸索。这还不算,他们还普遍采用智能化、电动化的底盘和架构,技术投入比燃油车高得多。简单说,起点太高,摊到每台车上的成本自然也就高。

再看开销猛这块。新势力车企的打法跟传统车企不一样,对消费者非常“舍得”。比如,早期通过换电站、充电桩补贴用户,让人觉得用电车比燃油车更省心;又比如,砸钱搞直营店,搞软硬件升级,让服务看起来更“贴心”。这些花销,短期内都看不到直接收益,最后都变成了账上的亏损。还有研发,这个钱,新势力车企是不可能省的。自动驾驶、智能座舱、OTA升级,这都是新能源车主打的卖点,新产品迭代速度也很快,稍微落后半年,市场就可能不买账。所以,哪怕账上钱烧得咯吱咯吱响,研发预算也不敢砍。2022年,某新势力车企的研发费用是56亿,占营收比例超过13%,远高于传统车企的平均水平。

旧车置换价值被严重低估-有驾

有些人看到这儿,就开始嘀咕:“你这不是乱花钱嘛,活该亏损!”但真是这样吗?其实也不是。

把视野拉长一点,你会发现,这种“烧钱”模式,是很多行业新玩家的常规操作。互联网企业、电商平台早期都走过这条路。前期靠补贴、价格战和高研发投入抢占市场份额,先把用户基盘做大,再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最终实现盈利。新势力车企现在就处在这个阶段,它们赌的是未来新能源车市场的爆发。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2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已经突破600万辆,同比增长90%。到2030年,这个数字可能会翻两三倍。那么,谁能在早期占住更大的市场份额,未来就更有可能成为行业里的老大。亏损,算是一种赌注。

旧车置换价值被严重低估-有驾

那是不是只有新势力才亏?也不一定。传统车企做新能源转型,日子也不好过。造电动车和造燃油车,从架构、供应链到服务体系,都是两套逻辑,转型成本非常高。2022年,某德系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全力推进新能源,结果利润率比上一年直接掉了2个百分点。再看日本系车企,混动技术强,但纯电起步晚,亏损更明显。还有一些外资品牌,新能源业务干脆直接亏到整车厂关停。所以,亏损并不是新势力特有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转型期的一个缩影。

那这种烧钱模式会一直持续下去吗?显然也不会。像某头部新势力,2023年已经在强调“降本增效”,压缩非核心业务开支,同时提升单车毛利率。还有一些中小车企,扛不住了,要么被并购,要么退出市场。这说明,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洗牌期。最终能活下来的玩家,可能不是“谁亏得少”,而是“谁亏得有价值”。这些亏损,能不能转化成技术护城河、品牌忠诚度和市场份额,才是关键。

所以,看到车企亏损大,不要过度惊讶,更不要轻易下结论。早期的亏损有时候是一种必要的“试错成本”,关键是看它们怎么走下一步。未来,新能源车市场的蛋糕可能会更大,但能分到多少,还是要看谁的路子更对得起这个时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