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作为典型的重资产行业,需要巨额的前期投入,且回报周期漫长。这导致车企普遍依赖负债来维持扩张和技术迭代,形成销量增长、规模扩大、营收提升与负债增加的连锁反应。因此,规模庞大、营收丰厚的车企往往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高负债率几乎成为车企的共同特征。
从负债率来看,国内外主流车企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超过60%,部分车企甚至超过80%。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内车企的负债率呈现出下降趋势。以今年第一季度财报为例,比亚迪资产负债率较2024年末下降至74.6%,其总负债5800亿元中无息负债占比达90%。相比之下,外资车企的负债率则呈现上升趋势。比亚迪表现格外突出,近半年负债率下降近七个百分点,已降至70.7%,按照当前趋势,今年内负债率有望降至“6”字头。2024年,比亚迪销售427万辆,与通用、福特规模相近。但福特和通用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4.27%和76.55%,比亚迪仅为74.64%;福特和通用总负债在同期营收的占比超过100%,比亚迪仅为75%;通用和福特的有息负债分别占总负债的61%和66%,比亚迪仅为5%,偿债压力明显更小。
拆解负债结构后我们发现,车企总负债由无息负债和有息负债构成。其中有息负债才是需要支付利息的真实负债,其占比是衡量车企财务稳健性的关键指标。当有息负债在总负债中的占比低于30%时,表明车企财务稳健性较高;而当占比高于50%时,则需警惕利息负担可能引发的流动性危机。
对比2024年财报,我们发现通用汽车、奔驰、宝马等外资车企的有息负债规模庞大,而丰田的有息负债在总负债中的占比更是高达68%。相比之下,国内主流车企对有息负债的依赖程度较低,占比均维持在20%以内。例如,吉利和长城的有息负债占比分别为17%和12%,比亚迪的有息负债仅占其总负债的5%。
无息负债中的应付账款也备受关注。随着车企规模的扩大和营业收入的增长,其对外采购与合作的体量也随之增加,应付账款也随之增多。因此,应付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被视为衡量车企经营健康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国车企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中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仅抢占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先机,还通过技术自研和降本增效提升了供应链管控能力。这使得中国车企的负债率呈现下降趋势,同时也重构了行业规则。从前国际车企所依赖的高息负债模式逐渐被抛弃,"既要扩张又要安全"的成长路径被证明是可行的。如今,车企竞争已从单一的销量比拼转变为技术转化效率与财务健康度的综合较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