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保后车主集体叛逃,4S店三大套路被揭穿,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对于许多有车一族来说,新车到手后的首次免费保养,本应是一次愉快省心的体验。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当许多车主兴高采烈地开着爱车完成首保后,却往往带着一张金额远超预期的账单和一肚子的困惑离开4S店。

这种感觉,就像是刚刚结束了一段短暂的“蜜月期”,紧接着便迎来了信任的考验,甚至萌生了尽快“逃离”4S店售后体系的想法。

首保后车主集体叛逃,4S店三大套路被揭穿,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有驾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其背后反映出的是汽车售后市场中长期存在的一些不规范操作,值得我们每一位消费者去了解和警惕。

问题的核心,往往集中在保养项目的“被增加”上。

一位车主张先生的经历就很有代表性,他上周去做常规保养,原本以为只是更换机油和机滤的基础项目,花费不过几百元。

可当他去结算时,账单上的数字赫然变成了两千八百元。

仔细核对清单后他才发现,其中多出了诸如“发动机深度清洗”、“燃油系统养护”、“油路清洁”等一系列他本人并未主动要求,甚至不甚了解的附加项目。

当他提出疑问时,售后顾问总能以一套看似专业的话术来回应,核心思想无外乎“您的车况需要”、“为了发动机长久健康”、“预防积碳”等等,利用车主爱惜车辆的心理,制造一种“不做就有害”的焦虑感。

最终,一次基础保养的费用硬生生地翻了三四倍,让车主感觉自己不是在保养车辆,而是在为自己的信息不对称和一时的心软买单。

这种过度保养,早已成为部分4S店增收创利的潜规则。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分析,当前国内汽车经销商的利润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售后服务的利润贡献率逐年攀升,在很多4S店的盈利中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甚至更多。

在这样的经营导向下,如何深度挖掘每一位进店客户的消费潜力,就成了售后部门的重要课题。

首保后车主集体叛逃,4S店三大套路被揭穿,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有驾

于是,各种以“为你好”为名义的过度保养项目便应运而生。

以最常见的空气滤芯为例,大部分汽车制造商在《保养手册》中都明确标注了更换周期,通常是两万公里左右。

但在实际操作中,4S店的建议往往会缩短到“每次保养都建议更换”。

他们的理由听起来也颇为充分,比如“城市空气质量差,粉尘多,提前更换能更好地保护发动机”。

再比如刹车油的更换,标准周期通常是两年或四万公里,但一些维修点会使用手持式含水量检测仪,在车主面前一测,警报灯便会亮起,随即告知“含水量超标,存在刹车失灵风险”。

这种现场演示带来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往往让车主难以拒绝。

然而,这些检测仪的精确度参差不齐,有时更像是一种促成交易的道具。

最让消费者感到物非所值的,是各类“清洗”项目。

从节气门清洗到喷油嘴清洗,再到三元催化器清洗,一套流程下来花费不菲。

对于车龄较新、行驶路况良好的车辆而言,这些部位的积碳和污垢远未达到影响性能的程度。

许多车主在花费上千元完成这些项目后,却发现车辆的驾驶感受、动力响应乃至油耗,与之前相比并无任何明显改善,这笔钱花得不明不白,成了典型的“智商税”。

首保后车主集体叛逃,4S店三大套路被揭穿,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有驾

除了过度保养,利用“质保”政策来捆绑消费者,是4S店留住客户的另一大手段。

长期以来,“脱保”是悬在广大车主头上的一柄利剑。

售后顾问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您的车还在厂家质保期内,如果不在我们店里进行保养,系统里没有记录,将来万一发动机、变速箱这些大件出了问题,厂家是有权拒绝保修的。”这番话精准地抓住了车主害怕因小失大的心理,使得很多人即便觉得4S店收费高、项目多,也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消费。

然而,这种说法实际上早已站不住脚。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其中明确指出,经营者不得以消费者未在指定的售后服务商处进行保养为由,拒绝承担三包责任。

也就是说,只要车主能够证明自己在外部维修机构使用的是合格的配件和服务,并保留了相关凭证,其享有的合法保修权益就不会受到影响。

法律的天平是倾向于保护消费者选择权的。

曾有车主在面对4S店的“脱保”威胁时,直接展示了这条法规的手机截图,售后经理的态度立刻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变,表示可以将外部的保养记录补录进系统。

这充分说明,部分4S店并非不懂法,而是在利用信息差,寄希望于消费者不懂法。

工时费定价不透明,则是另一个隐蔽的利润点。

首保后车主集体叛逃,4S店三大套路被揭穿,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有驾

一个简单的更换空调滤芯操作,在某些豪华品牌4S店的报价可能高达上千元,而其中滤芯本身的材料成本仅占一小部分,绝大部分都是工时费。

实际上,空调滤芯的位置通常在副驾驶的手套箱后方,对于熟练的技工而言,整个更换过程可能只需要五到十分钟。

如此计算下来,其工时费率高得惊人。

这种将简单操作包装成复杂技术活,并收取高昂费用的做法,无疑加重了车主的负担。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套路,消费者也并非束手无策。

首先,最重要的武器就是随车附带的《车辆保养手册》。

这本小册子是汽车制造商制定的最权威、最科学的保养指南,里面详细列明了在不同里程或时间节点下,哪些是必须更换的A类项目,哪些是需要检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的B类项目。

在保养前花几分钟时间翻阅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就能有效抵御大部分不必要的推销。

当售后人员推荐手册之外的项目时,车主完全可以理性地提出疑问:“这个项目在手册的哪一页有要求?如果不做,会对行车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吗?它的常见故障率是多少?”通过这样逻辑清晰的沟通,可以有效过滤掉许多增值服务的推销。

其次,车主应当意识到自己拥有选择权。

随着汽车后市场的成熟,如今市面上涌现出许多专业、规范的连锁维修品牌。

首保后车主集体叛逃,4S店三大套路被揭穿,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有驾

这些维修企业不仅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同样的全合成机油保养套餐,费用可能仅为4S店的六到七成,而且在服务透明度上做得更好。

例如,提供全程视频监控,让车主可以在休息区实时看到车辆的施工过程,有效避免了偷工减料或使用劣质配件的风险。

同时,这些正规的连锁店同样可以查询到车辆过往的维修保养记录,确保服务的连贯性。

如果选择在4S店以外的机构进行保养,务必保留好关键的凭证,主要包括三样东西:维修企业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所用配件的进货单或合格证明、以及详细的施工项目清单。

这三份文件是证明保养合规性的重要证据。

此前,杭州就有一位车主因此成功维权。

他的车辆在质保期内变速箱出现故障,4S店以其未在店内保养为由拒绝保修。

车主随后诉诸法律,凭借在外部维修厂保养时保留的完整票据和清单,最终法院判决4S店必须履行保修责任。

这个案例有力地证明了,只要手续齐全,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归根结底,汽车是改善生活品质的工具,而非需要过度呵护的奢侈品。

对于关乎行车安全的刹车系统、轮胎、机油等核心部件的保养,我们应当给予足够重视,不应节省。

但对于那些由商家创造出来的、非必要的养护项目,我们则应该擦亮眼睛,理性消费。

将省下来的数千元保养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燃油费或是改善生活的其他开销,这或许才是更明智的用车之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