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理想汽车宣布召回2024款理想MEGA,共计11,411辆。这是理想首款纯电MPV上市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召回,直接导火索是10月23日上海发生的一起车辆起火事件。尽管事故调查尚未有最终结论,理想已主动采取行动,免费更换动力电池、前电机控制器及冷却液,并为相关部件提供最长10年或20万公里的延保。这一决定背后,是一次技术隐患的暴露,也是一场关于企业责任与用户信任的考验。
理想MEGA并非普通车型。作为品牌首款纯电旗舰MPV,它承载着理想向高端市场突破的使命。52.98万元起的售价,710公里续航、5C超充、5.5秒破百、全球最低风阻0.215Cd,加上三排七座的“移动客厅”设计,使其自2024年3月上市以来迅速跻身50万元以上MPV销量榜前列。它不仅是家庭用户的“移动的家”,更是理想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正因如此,任何安全问题都可能动摇市场对其高端定位的信心。
召回的根源,出在看似不起眼的冷却液上。电动车运行时,电池和电机产生大量热量,需靠冷却液循环散热。这套系统如同人体的血管,冷却液则是其中的“血液”。理想此次使用的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无法有效保护冷却系统中的铝合金部件。长期运行下,铝板被缓慢腐蚀,形成微孔,最终导致冷却液渗漏。一旦液体接触到高压电路,便可能引发短路、高温,甚至热失控起火。这并非理论推测——云端系统在事发前4小时已发出预警,只是公司此前缺乏非碰撞起火的应对经验,未能及时干预。
这一技术问题并非无解。行业普遍采用多重防护:符合新国标GB 29743.2—2025的专用冷却液、低电导率配方、耐腐蚀材料、密封设计,以及实时监控系统。理想本身也具备云端预警能力,问题不在于技术缺失,而在于风险响应机制的滞后。相比之下,特斯拉、蔚来等企业在类似召回中通常更早公开技术细节,并配套延保承诺。理想此次虽行动迅速,但在初期未明确说明根本原因,导致部分车主质疑是否与5C快充有关,或存在系统性设计缺陷。
车主反应呈现两极。有人称赞理想“不等调查结果就召回”,是负责任的表现;也有人愤怒于4S店未经同意拆卸动力电池,称“像被偷偷摘了器官”。更深层的担忧在于二手车残值——非原厂结构的电池更换可能影响未来交易价格。尽管理想提供代步车和2万元关怀积分,但未承诺全车终身质保或进一步延保,成为争议焦点。有车主直言:“换电池是义务,延保才是诚意。”
行业专家则普遍认为,召回本身不应被视为品牌污点。过去五年,中国年均汽车召回超200次,涉及车辆超七百万辆。在零部件上万、供应链复杂的智能电动车时代,缺陷难以完全避免。关键在于企业是否主动、透明、彻底地解决问题。理想此次主动备案召回,不推诿、不拖延,恰恰体现了中国车企从“被动合规”向“主动预防”的转变。这种担当,本应被理性看待。
展望未来,此次事件或将推动两个变化。一是车企对基础材料安全的重视将提升至新高度,冷却液、密封件等“小部件”将面临更严苛的测试标准。二是用户对召回的认知需要重塑:召回不是失败,而是安全闭环的一部分。理想若能借此完善预警响应机制,公开技术细节,补上延保承诺,反而可能将危机转化为信任升级的契机。毕竟,真正的高端,不仅在于性能与配置,更在于面对问题时的坦诚与担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