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已“不再香”了吗?日本车企联合关闭工厂“逃跑”

在世界汽车行业重新洗牌的浪尖上,一场关于市场布局和策略调整的变动正悄然展开。

中国市场上激烈的竞争让那些在这里耕耘多年的日系车企感受到增长的压力,而印度提供的政策支持和巨大潜在市场,成了它们探索新增长点的关键目标。

这波产业转移,实际上反映了全球汽车市场供需格局的一次调整,同时也体现了企业在成本、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下的多方面权衡,描绘出了新时代汽车行业的发展轨迹。

中国市场已“不再香”了吗?日本车企联合关闭工厂“逃跑”-有驾

中国汽车产业升级

中国汽车产业的飞跃发展,彻底改变了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

房地产行业,曾经是经济的支柱之一,到了2023年依然占据了GDP的5.85%,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与之齐头并进的汽车产业,也展现出了不错的势头。

2023年,汽车制造行业的营业额突破了10万亿元,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收入的7.57%。虽然还赶不上房地产的份额,但已成为制造业的重要支柱,且整体趋势依然稳步上扬。

过去,日系车公司依靠稳定性和省油特性,在中国市场曾一度站稳脚跟,占据了相当的重要位置。

中国市场已“不再香”了吗?日本车企联合关闭工厂“逃跑”-有驾

不过,近段时间,市场的竞争局面变得截然不同,铃木已经通过股权转让退出了中国合资的体系,把长安铃木那部分股权以1元的价格转让给了长安汽车。

虽然本田、日产没有大规模卖掉资产,但他们也在调整在华的产品路线,顺应市场的变化。就算一直在华不断扩充产能的丰田,也能明显感受到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日系车企面对的竞争压力,并不是因为产品质量不好,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可靠性早已经经过验证,市场也都认可。

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汽车行业已经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的转型迁移,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运作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中国市场已“不再香”了吗?日本车企联合关闭工厂“逃跑”-有驾

之前买车的时候,人们更关注的是保值能力,合资品牌依靠品牌溢价和稳定的残值在市场上占了不少优势。

随着到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涨到31.6%,再加上新车补贴政策的推动和二手车市场逐步成熟,大家在买车时更看重的还是性价比、智能配置和用车的舒适感。

国内车企紧扣市场脉搏,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持续推陈出新,打造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品线,展现出显著的市场优势。

而且,咱们中国市场的大规模还让竞争的激烈程度更上一层楼:2023年,全国汽车总销量达到了3009.4万辆,单个月最高销量更是超过了315万辆,这么大的体量,谁都得正视。

中国市场已“不再香”了吗?日本车企联合关闭工厂“逃跑”-有驾

庞大的市场体量加上激烈的竞争局势,使得日本车企难以坚持过去的市场份额和盈利水平,不得不开始调整全球布局的战略。

随着中国市场竞争的加剧,这其实也是产业逐步成熟的必然表现,同时也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内在驱动力,让全球的汽车厂商不得不加快步伐,适应中国市场不断变化的更新节奏。

中国市场已“不再香”了吗?日本车企联合关闭工厂“逃跑”-有驾

印度政策红利释放

在中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印度推出的招商引资措施结合自身庞大的市场潜能,成为吸引日系车企的主要因素。

印度为汽车和零部件行业推出的PLI计划,预算达到25938亿卢比,彰显了其加强本土制造、吸引国际产业入驻的明确信号。

对于在中国市场利润空间逐渐收窄的日系车企来说,这项政策带来的好处,实际上帮他们降低了海外建厂的成本门槛,也成为他们重要的战略驱动力。

从市场的基础情况看,印度的人口规模以及增长速度为汽车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市场已“不再香”了吗?日本车企联合关闭工厂“逃跑”-有驾

作为人口大国,印度在2023年汽车销售实现了8.5%的同比提升,全年大约卖出了680万辆。虽然和中国相比,市场总量还差点,但长期来看,这块蛋糕的潜力还是挺大的。

而且,印度的人工费用比较低,这正好契合汽车制造业对控制成本的需求,也让日系车企对这里越来越感兴趣。

行业里的实例为日系车企的战略布局提供了切实的依据,铃木在印度市场的顺利运营,也证实了日系车企的产品思路和印度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契合度。

中国市场已“不再香”了吗?日本车企联合关闭工厂“逃跑”-有驾

他们那款小巧玲珑的车子,正好符合当地人买车的钱袋子和日常用车需求,年销量一直保持在一百万辆以上,铃木在印度市场的份额更是高达40%,即使放眼全球,也稳稳站在日本第四大车企的行列里。

丰田已经明确了在印度市场的布局,打算在接下来十年里,把市场占有率从现在的8%提升到10%。

考虑到印度2023年大约卖了680万辆车,这个目标大概意味着每年要卖出68万辆左右。

据行业预估,印度的汽车市场每年大概会以4%的速度增长,到了2030年,销量可能会涨到大约836万辆。日本车企的布局也是看中了这个长期增长的趋势。

中国市场已“不再香”了吗?日本车企联合关闭工厂“逃跑”-有驾

从全球资金流向来看,印度新兴市场的增量空间越来越受到资本的关注。在欧洲和中国这些成熟市场增长变得缓慢的情况下,印度、东南亚等地区的消费潜力逐渐释放,成了全球汽车行业的新动力源。

印度也深知制造业竞争的压力,于是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开放与中国的直飞航线、放宽贸易限制,目的就是优化营商环境,想在东南亚和南亚的制造业竞争中占个优势。

不过,印度市场还挺扑朔迷离的。前阵子政策一变,外资公司遇到了不少困扰,经营方面出点小麻烦,还有一些投资计划推得不太顺,这都反映出当地市场的风险还挺高。

中国市场已“不再香”了吗?日本车企联合关闭工厂“逃跑”-有驾

新兴市场博弈升级

一边是日系车企盯着印度市场,另一边,中国车企早已开始走出不同的路子,把东南亚当作海外扩展的重点区域,好好布局一番。

奇瑞、比亚迪、长安、长城、上汽这些国内品牌,都纷纷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建起了工厂,借助东盟地区已经完善的产业链和地理优势,搭建起了稳定的海外生产和销售体系。

东南亚和南亚的制造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印度拼命想吸引日本车企来设厂,实际上就是为了不在这场区域产业角逐中落后。

虽然印度距离欧洲和中东产油国比较近,在贸易上有点优势,但东南亚和中国的产业合作更紧密,生产基础也更牢固。中国的汽车企业在那里的布局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市场壁垒,难以轻易突破。

中国市场已“不再香”了吗?日本车企联合关闭工厂“逃跑”-有驾

关于印度市场,中国车企并不是没有想在那儿布局的想法,而是受到现行政策的限制。不过,随着中印关系慢慢好转,双边贸易不断增加,未来中国汽车产品进入印度市场变得越来越可能,也逐渐成为行业的发展方向。

从市场策略出发,中国车企并没有急于赶赴印度,而是偏向于观察市场变化,积累本土化的实操经验。这种踏实稳妥的布局方式,为未来的市场开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兴市场里,争夺的关键不是谁来得早,而是谁能更好地融入本地环境,适应当地需求。

汽车行业向成本更低、增长潜力更大的新兴市场转移,这可是全球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要想搞得顺,得靠精准对接当地的消费偏好,还得建立起可靠的供应链体系。

中国市场已“不再香”了吗?日本车企联合关闭工厂“逃跑”-有驾

日本车企率先踏足印度市场,虽然能占到一部分份额,但也得应对政策调整、消费者偏好不同等潜在的风险。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车企的后发优势逐步展现出来,依靠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技术储备、完整产业链的整合能力,还有在东南亚市场积累的本地运营经验,未来要进入印度市场时,他们可以灵活借助行业领先者的经验教训,做到更有针对性的布局。

现在中国汽车行业的核心优势,不再只是靠低价竞争,而是发展成为技术水平、品质保证和服务质量的全面实力,这样的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普遍适用性。

中国市场已“不再香”了吗?日本车企联合关闭工厂“逃跑”-有驾

结语

全球汽车市场的格局变化还在不断进行着,而中国市场的产业升级也逼得日本车企不得不调整他们的全球布局。此外,印度市场也成为了它们新的增长点。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这既是面对全球竞争的考验,也是抓住国际化发展的好机会。

随着不断增强核心技术实力、丰富海外市场运营经验,中国车企在全球汽车行业里的竞争格局正逐步走向有利。未来,在印度等新兴市场的拓展上,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