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智驾,控账期!严打虚假宣传!

新能源汽车发展隐忧

传统汽车往新能源汽车转型,这波操作让中国车企一下子“起飞”了。在一路高歌猛进的势头下,今年中国汽车产业的总产值大概率还是会超过房地产,继续在全国GDP中占据很大一块,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经济支柱。

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但没想到今年新能源汽车却成了舆论的焦点,各种尖锐的声音越来越多,听得人心里直发紧,让人不得不思考背后的问题。连315晚会都避而远之的汽车产业“雷区”,现在终于要被碰到了。

批智驾,控账期!严打虚假宣传!-有驾

虚假营销认定办法

最近有消息说,市场监管总局正在研究一个关于“如何认定虚假营销”的办法,而这个办法主要是针对汽车行业的。先是有问题,然后才有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好在现在这些问题终于被重视起来了。

批智驾,控账期!严打虚假宣传!-有驾

订单注水现象引发关注

那么,为什么市场监管总局突然开始讨论这个事儿呢?很多人心里都有数,直指问题核心——订单注水。

现在新车一上市,就喜欢搞个“X小时X订单”的宣传,这几乎成了车企们自我炒作的标配。这种营销方式之所以“新”,是因为以前大家都是大定,现在又出了小订、盲订这些花样,不管这些订单到底有没有含金量,车企从来都不对外证明这些数据的真实性。

“要是按大家报的订单数来算,全国一年卖的车能轻松破一亿!”今年9月的时候,蔚来汽车的董事长李斌在一次活动上就公开说了这话,还直言:“我们没参与这场‘订单通胀’。现在车企晒订单越来越像一种营销手段,这对产销匹配其实挺不利的,搞不好还会把自己给坑了。”

批智驾,控账期!严打虚假宣传!-有驾

小米YU7订单风波

6月底的时候,小米推出了YU7这款新车,结果一上市就火了。据说3分钟就订出去20万辆,一个小时就突破了28.9万辆,这数据简直吓人,直接创下了汽车行业的一个新纪录,大家议论纷纷。

其实啊,消费者本来就有从众心理,看到订单量这么高,那些还在犹豫的人可能就忍不住下单了。不过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订单到底是不是真的,还真不好说。不说那些盲订或者小订,就连现在所谓的“大定”,其实也很难查证,很多都是车企在玩营销套路,甚至可能有虚假宣传的嫌疑。

后来这事越闹越大,三个月后,《经济日报》就出来发声了,写了一篇题为《该给车企订单泡沫挤水分》的文章,直接点名批评一些车企在订单上做手脚、注水的行为。

批智驾,控账期!严打虚假宣传!-有驾

汽车产业严打频繁

今年以来,相关机构和部门对汽车产业的“严打”动作,据不完全统计都超过了四五次了。比如说,之前有禁周榜、批智驾、控账期这些措施,最近还在研究怎么打击虚假宣传。

其实每次“严打”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因为某些事情已经闹到没法收拾的地步了。比如4月份,小米SU7在高速上突然爆燃,没过多久,相关部门就开始严格限制企业对辅助驾驶的宣传。之后在一些媒体试驾会上,媒体被明确要求不能再用“0接管”、“智能驾驶”之类的词来评价车子了。

批智驾,控账期!严打虚假宣传!-有驾

车企争执后表态

6月份的重庆论坛上,比亚迪、吉利和长城这三家企业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了,高管们互相争执,场面相当热闹。常压油箱、车圈恒大这些话题也重新火上了热搜。本来大家还以为能有个合理的解决办法,结果没想到第二天,几家车企连夜表态,承诺给经销商60天的账期。

批智驾,控账期!严打虚假宣传!-有驾

新能源汽车乱象

这还没完呢,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新能源汽车这几年发展得特别快,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很多其他行业的公司也纷纷跨界进来造车,结果乱象越来越严重。从“500万以内最好的SUV”、“1000万以内最好的SUV”这样的宣传口号,到海报上那个小得几乎看不清的右下角小字,全是夸张营销。他们嘴上说得天花乱坠,实际上早就想好了各种应对法律风险的办法,搞得消费者就算想维权,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批智驾,控账期!严打虚假宣传!-有驾

中保研测评争议

好,我来用更口语化的方式改写这段话:

以前中保研刚出来的时候,靠25%偏置碰撞测试火了一把,不少车就是在这个项目上翻了车。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算是保护了消费者,让大家买得更安心。但没过多久,这个原本被大家看作是国内碰撞测试“清流”,甚至能跟欧洲测试媲美的机构,现在却被人说成是“五星批发部”了,意思就是测评结果太水,随便就能拿高分。

批智驾,控账期!严打虚假宣传!-有驾

315晚会失焦事件

现在新能源汽车的问题越来越多,大家都盼着315晚会能曝光一些乱象,给大家一个交代,也给其他企业敲个警钟。结果2024年,宝马居然被315晚会点名,说它的传动轴有异响,但大家觉得这事儿早该曝光了,反而觉得315是在“炒冷饭”。到了2025年,315晚会不仅没曝光汽车行业的毛病,就连其他行业也是挑一些老掉牙的案例来炒作,搞得观众们特别失望,心里挺凉的。

批智驾,控账期!严打虚假宣传!-有驾

新能源汽车监管加强

汽车产业这几年发展得太快了,现在已经成了一个不能随便碰的“雷区”了。

除了文章前面提到的那些措施,比如限制周榜、审批智能驾驶、控制账期、严查虚假宣传之外,相关部门现在还在门把手设计、电池热失控这些方面设定了新的标准。2025年可以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最混乱的一年,但随着各种乱象被逐步整顿,原本混乱的秩序也开始慢慢恢复了。

所以说,不是这个产业真的不能碰,如果不及时出手管一管,它反而会变成一颗定时炸弹,迟早要出大问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