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一场关于 “终身权益” 的信任危机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掀起波澜。河南车主高先生收到蔚来汽车的短信通知,其 2020 年花费 60 万元购置的 ES8 车型,因近一年行驶 17 万公里被判定 “超出日常使用场景”,将失去 “终身免费换电” 和 “终身质保” 权益。这一事件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新能源车企在用户承诺与商业可持续性之间的深层矛盾,更暴露出行业在快速扩张中面临的契约困境。
高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江苏车主王先生两年行驶 35 万公里后,同样收到权益取消通知。两人的车辆行驶证均标注 “非营运”,且购车时蔚来明确承诺 “首任车主不限里程终身质保、终身免费换电”。然而,蔚来依据《车主权益告知书》中 “特殊使用条件或目的” 条款,单方面收回权益,却未在合同中明确 “日常使用” 的量化标准。这种模糊界定直接导致车主维权陷入困境 —— 高先生提供全国自驾游住宿订单、官方活动照片等证据,仍无法改变蔚来的决定。
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 “终身权益” 的承诺与商业现实的冲突。蔚来换电站单座建设成本超 300 万元,单次换电综合成本约 150 元。若 10% 用户日均换电一次,年支出将超 38 亿元,这对 2025 年一季度净亏损 67.5 亿元的蔚来而言,压力不言而喻。高里程车主的频繁使用,使原本作为品牌差异化优势的 “终身权益”,逐渐演变为吞噬利润的黑洞。
法律层面,蔚来的行为面临多重质疑。北京市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刘芬宇指出,《车主权益告知书》仅明确禁止出租、比赛等运营场景,未将 “高里程” 纳入限制范畴,蔚来擅自扩大解释涉嫌违约。此外,蔚来在销售时以 “不限里程” 为卖点,却在合同中埋下 “最终解释权归蔚来所有” 的伏笔,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关于虚假宣传的规定。
这种契约精神的缺失,已引发连锁反应。车质网、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量激增,部分车主发起集体诉讼,要求蔚来恢复权益并赔偿损失。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潜在消费者对 “终身权益” 承诺产生信任危机 —— 某准车主在论坛直言:“今天能取消高里程权益,明天是否会取消其他服务?”
蔚来事件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集体焦虑的缩影。AITO 问界曾因取消 ADS 高阶智驾包 2 万元补贴引发车主抗议,特斯拉、小鹏等品牌虽未直接取消权益,但普遍设置里程限制(如特斯拉电池质保 8 年不限里程,小鹏整车质保 5 年或 12 万公里)。这种从 “终身制” 向 “有限制” 的转型,本质上是行业从扩张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必然选择。
然而,蔚来的特殊性在于其 “服务即品牌” 的战略定位。自 2014 年成立以来,蔚来以 “海底捞式服务” 构建竞争壁垒,终身免费换电、无忧服务等权益成为其高端化的核心支撑。此次权益调整,无异于自断臂膀 —— 有车主在 APP 发帖称:“如果服务优势消失,蔚来与其他品牌的区别何在?”
面对困局,蔚来需在成本控制与用户信任间找到平衡点。短期,应尽快出台透明化解决方案:明确 “日常使用” 的量化标准(如参考行业平均年行驶里程 1.5 万公里),对高里程车主提供差异化补偿(如付费换电折扣、延长质保期限),而非简单取消权益。长期,需重构权益体系:借鉴特斯拉 “硬件预埋 + 软件付费” 模式,将免费服务转化为可盈利的增值项目,同时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换电成本(如提升电池标准化程度、优化换电流程)。
更重要的是,蔚来需重塑契约精神。正如律师所言:“企业不能因短期成本压力,随意撕毁商业承诺。”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从 “政策驱动” 转向 “市场驱动” 的关键期,如何在用户权益与商业可持续性之间找到动态平衡,将是所有车企必须面对的生存考题。
蔚来的 “终身权益” 风波,本质上是快速扩张时代的承诺与精细化运营现实的碰撞。当 “不限里程” 的口号遭遇成本核算的冰冷数字,当 “用户企业” 的人设面临法律与舆论的双重拷问,这场危机既是挑战,也是重塑行业规则的契机。未来,唯有将用户权益纳入战略考量,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迭代实现 “可持续服务”,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毕竟,真正的品牌价值,不在于一时的承诺有多诱人,而在于能否在时光流逝中守住最初的那份真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