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再次表示自己营销能力差,目前哪个车企是以营销见长?

一、余承东的 “理工男式坦诚”:华为汽车的营销困局与行业启示

在 2025 年 7 月 8 日的 “享界品牌之夜” 上,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再次语出惊人:“我们的营销水平差距大,连员工家属都误以为享界 S9 不防晒。” 这并非他首次公开自嘲营销能力,早在 5 月的行业论坛上,他就直言 “某些品牌靠营销卖爆,但车本身未必够好”。

余承东再次表示自己营销能力差,目前哪个车企是以营销见长?-有驾

这种 “工程师式坦诚” 背后,折射出华为汽车业务的深层矛盾:一方面,享界 S9 的物理防晒技术(全车 7 个物理遮阳帘 + 激光投影幕布)实际性能远超竞品的光感天幕,却因传播不足导致用户认知偏差;另一方面,余承东脱稿演讲时的 “结结巴巴”,与竞品精心设计的宣传片形成鲜明对比。正如行业分析师指出:“在智能汽车下半场,技术真实性与传播力的失衡,可能比技术本身的差距更致命。”

余承东再次表示自己营销能力差,目前哪个车企是以营销见长?-有驾

二、车企营销琅琊榜:技术派 VS 流量派的终极对决

1. 特斯拉:用价格战重塑市场规则

尽管 Cybertruck 因造型争议和合法性问题销量遇冷,特斯拉仍凭借 “金融 + 补贴” 组合拳搅动市场。2025 年 4 月推出的焕新 Model Y 三年 0 息政策,叠加报废补贴后总购车成本最高省 5 万元,直接拉动当月销量环比增长 49%。其营销逻辑清晰:用短期让利换取用户基盘,同时通过 FSD 套件绑定长期收益。但这种策略也引发争议 —— 有消费者认为 “首付比例高达 29%,实际资金占用成本并不低”。

余承东再次表示自己营销能力差,目前哪个车企是以营销见长?-有驾

2. 比亚迪:智驾平权背后的产业链降维打击

比亚迪的 “王朝系列” 营销堪称教科书级案例。通过将高阶智驾系统(如 DiPilot 4.0)下放至 10 万元级车型,其秦 L 智驾版以 7.48 万元起售,彻底打破 “智能配置 = 高溢价” 的行业潜规则。这种 “加配不加价” 策略的底气,来自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闭环:80% 核心零部件自研自产,使智驾系统成本压缩至行业均值的 60%。正如浙商证券所言:“比亚迪的降价不是让利,而是将产业链效率转化为市场统治力。”

余承东再次表示自己营销能力差,目前哪个车企是以营销见长?-有驾

3. 小米汽车:雷军 IP 驱动的流量裂变

小米 SU7 的成功离不开雷军的个人影响力。从工厂直播到微博互动,雷军将 “米粉经济” 移植到汽车领域:发布会上邀请友商高管站台,制造 “汽车圈春晚” 效应;用户试驾遇问题时,24 小时内通过社交媒体公开道歉并承诺改进。这种 **“产品经理式营销”** 直接拉动 SU7 Ultra 锁单量 48 小时破万,其核心逻辑是:用极致性价比吸引流量,再通过生态链绑定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余承东再次表示自己营销能力差,目前哪个车企是以营销见长?-有驾

三、车企营销的胜负手:技术硬核与情感共鸣的黄金分割点

1. 长城皮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精准平衡

长城炮通过 “技术出海 + 文化渗透” 双轮驱动,在澳洲市场推出山海炮 Hi4-T 混动车型,不仅征服 “地狱坡” 极限路况,更赞助铁人三项赛事强化品牌调性。其营销哲学是:在技术输出中植入文化符号,让产品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这种策略使其上半年海外销量同比增长 24.3%,在智利皮卡市场市占率跃居第一。

余承东再次表示自己营销能力差,目前哪个车企是以营销见长?-有驾

2. 深蓝汽车的反思:技术控的流量焦虑

深蓝汽车 CEO 邓承浩公开表示 “羡慕小米的热搜体质”,坦言 “好产品需要与强大流量结合”。尽管深蓝 S09 搭载全固态电池(2027 年量产)等黑科技,但在流量获取上仍显保守。其 2025 年营销重心转向 “技术透明度”—— 通过拆解电池包、直播测试等方式,试图用 **“工科生式真诚”** 打动理性消费者。这种差异化路径能否成功,仍需时间验证。

余承东再次表示自己营销能力差,目前哪个车企是以营销见长?-有驾

四、行业启示:当 “流量狂欢” 遇上 “技术寒冬”

当前车企营销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从参数内卷转向用户心智争夺,如比亚迪将智驾功能转化为 “家庭出行安全” 的情感叙事;二是高管 IP 的双刃剑效应,余承东的 “真实敢言” 虽强化了技术人设,却也因随意发言引发 “双标” 争议。

正如《2025 懂车聚光内容营销洞察报告》指出:“用户决策已进入‘认知校准 - 体验验证’双阶段,专业内容与流量曝光缺一不可。” 这或许能解释为何华为一边自嘲 “营销差”,一边在春晚舞台用 780 台问界 M9 打造灯光秀 —— 在这个 “酒香也怕巷子深” 的时代,技术硬核是地基,情感共鸣是屋顶,二者的黄金分割点,正是车企破局的关键

余承东再次表示自己营销能力差,目前哪个车企是以营销见长?-有驾

结语

余承东的自嘲,本质上是传统技术派车企对流量时代的集体焦虑。当特斯拉用价格战重新定义游戏规则,比亚迪用产业链降维打击颠覆行业,小米用互联网思维重构用户关系,这场关于 “营销能力” 的讨论,早已超越了话术层面的较量。未来的赢家,或许是那些能将 “遥遥领先” 的技术,转化为 “共情共鸣” 的品牌叙事的车企 —— 毕竟,在智能汽车的下半场,能让用户记住的,从来不是参数表,而是与车有关的故事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