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陷降价与质量风波,国产底盘技术到底差在哪?
一边是车主集体投诉降价背刺,一边是底盘质量的老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理想汽车的2025年末过得并不平静。
“购车不足一周,官方直接降价15000元,这就是对我们老车主的背刺!”一位刚在10月中旬购入理想L7的车主在投诉平台上愤慨写道。这已不是理想汽车首次因降价引发老用户不满。
而在另一边,关于理想底盘质量的质疑声再次响起。从去年L9试驾车悬架断裂事件,到近期零部件质量爆料风波,理想的底盘技术成了舆论焦点。
01 降价风波,理想车主遭遇“价格背刺”
今年11月,汽车投诉平台上涌现多起关于理想L7短期大幅降价的投诉。一位9月底才购车的用户表示,自己购买理想L7最高配车型后,销售人员曾明确表示“该车型新上市,配置高”,“降价比较坚挺”。
结果过了十一假期,理想就出台了兜底补贴政策,随后在10月中又直接推出2万元保险补贴。
更让老车主难以接受的是,提车不足7天,就发现自己刚买的新车已经贬值了15000元。理想汽车官方客服对此的回应却异常强硬,仅以“市场行为”为由拒绝退还差价。
这已经不是理想汽车第一次因降价引发老车主不满。有车主指出,理想曾针对2024款L系列及MEGA车型降价推出现金回馈政策,为已提车车主补足差价。
但这次L7车型降价,虽以“保险补贴”名义实施,本质上是终端价格下调,理想却拒绝了任何补偿方案。
02 底盘疑云,质量阴影挥之不去
如果说降价伤的是用户的心,那么底盘质量问题则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
去年7月,一辆理想L9试驾车在经历急刹后,前悬发生断裂,左前轮陷入车身当中,无法正常行驶。理想汽车官方解释称,试驾车是以90公里/小时的速度冲过一个深度20厘米的坑,导致空簧内部的缓冲环破损。
这一回应并没能完全打消公众的疑虑。空气悬架本身确实是较为娇贵的部件。以公路为主要行驶场景的汽车,空气悬挂可以使用约五年,而一旦面对糟糕路况,其使用寿命会大打折扣。
但这起事件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理想底盘技术的成熟度。
03 国产底盘,技术与调校的短板
理想的底盘问题,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产车的通病。
底盘调校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的“玄学”。日系车底盘的优势源于数十年全球路况数据库的沉淀,工程师能根据城乡沥青颗粒度、减速带形变参数等本土化数据,精准调整减震器阻尼与弹簧刚度。
相比之下,国产车因缺乏长期路试数据支撑,调校常陷入“硬如板车”或“软似乘船”的两极困境。部分品牌虽高薪聘请外籍团队,却因水土不服导致调校生硬,反显松散。
技术路径上也存在差异。国产车底盘发展初期多依赖逆向研发日系多连杆结构,因其几何轮廓易模仿且成本可控。但这种“重形似轻神韵”的研发模式,使国产车底盘在转向精准度与制动协调性上始终差强人意。
04 制造革新,理想工厂的“超级大脑”
面对质疑,理想汽车也在寻求突破。理想汽车是少有的从成立起就自建整车工厂、自研制造操作系统的企业。
在理想的“超级工厂”里,10秒完成车身LOGO安装、50秒实现车身自动化预处理、播着欢快音乐的AGV小车自动运送零部件、全部由“硅基质检员”把关品控。
全流程视觉系统与连山质量预警平台能够对工艺数据进行全程监控,从一颗螺丝的拧紧力矩,到车身LOGO贴装后的位置,都会被以极高的精度要求监督。
这一切,得益于理想汽车自研的一整套智能制造“超级大脑”——Li-Mos系统(理想汽车智能制造操作系统)。理想汽车北京基地负责人王垒形象地比喻道:“自动化赋予工厂机械的躯体,视觉系统和连山质量预警平台为工厂提供了眼睛,Li-Mos系统则构成大脑。”
05 前路何在,国产底盘的突破方向
国产底盘要真正实现突破,需要正视自己的短板。
正向研发是关键。奇瑞T1X平台与吉利SEA架构的实践表明,只有摆脱“借鉴”思维,深入研究悬挂几何与力学匹配,国产车才能逐步缩小与合资品牌的差距。
数据积累更是必不可少。当国产车能够积累起本土路况数据(如城乡减速带形变参数),才能精准调整悬架几何与力学匹配。
新能源领域更带来弯道超车机遇——电池布局与重量分布的重构,为底盘调校提供全新变量。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坦言:“要想对产品质量安全兜底负责,自己制造是必要条件。由此带来两方面明显好处,一是我们不再需要依赖于个人经验,一旦发生过、被解决的问题将变成整个系统的经验;二是所有问题将变得可溯源。”
一位业内人士点出关键:“智能工厂比拼的不是自动化程度,而是软件搭建和数据利用。”在理想的工厂里,每天有将近2T数据信息被拍照、识别、上传,车辆制造过程中的每一项数据都会被记录留存。
然而,数据只是基础,真正的底盘调校功力,蕴含在工程师无数次试错的经验之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