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个月目标完成率仅三成痛点何解

比亚迪4月国内销量环比下滑2%,这事有点意思。你说它离谱吧,也不算多离谱,但放到比亚迪身上,确实有点刺眼。毕竟,这家公司可是常年稳坐国内新能源销量冠军的“王座”,还拿着全年400万销量目标的军令状。就这,还能环比负增长?而且按销量细拆,还是被零跑和小鹏这种“新秀”卡了位置。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把数据理一遍。比亚迪4月国内扣除出口后的销量是301,384辆,比3月的304,573辆少了3189辆,环比负增长2%。这个幅度其实不算大,但对比一下零跑和小鹏,画风就不一样了。同月,零跑销量涨了10.7%,小鹏更猛,环比涨了5.5%,一季度累计同比更是翻三倍。这两家一个冲量,一个提速,硬生生在10万级市场上挤压了比亚迪的“地盘”。再看比亚迪的出口表现——4月出口78705辆,同比和环比都在涨,出口占比明显提升。这种内跌外涨的结构,乍一看有点头重脚轻的意思。

十四个月目标完成率仅三成痛点何解-有驾

不过,咱不能单看销量数字就慌了阵脚。销量只是表象,得往下挖挖,这些数字背后藏着什么故事。比如比亚迪国内销量环比下滑2%,是不是因为产品线在调整?或者说市场竞争格局变了,10万级市场的价格战开始影响比亚迪的“基本盘”?还有出口的猛增,虽是亮点,但更像是一种战略性转移。换句话说,比亚迪可能在有意“牺牲”国内部分份额,换更高利润率、更大市场空间的海外订单。

回到数据里再细看看。比亚迪4月新能源销量38万,其中出口占了20%。出口这块的高增速,已经把比亚迪推上了诸多海外市场的冠军宝座,比如香港、新加坡、巴西、意大利、澳大利亚这些地方。但国内部分就没那么亮眼了。尤其是元系列和秦系列销量的压力,确实反映出低价市场的竞争在加剧。零跑B10和小鹏MONA 03这样的新车,杀得又便宜又扎实,直接抢走了不少入门级电动车用户。这种市场切分,导致比亚迪不得不通过降价来护盘,但降价幅度显然比“价格战”主力军要温和得多。结果就是,份额肉眼可见地被啃走一点。

那这事是不是行业里的普遍现象?也不完全是。传统车企如丰田、本田,虽然新能源转型慢,但主攻中高端市场,受价格战影响相对小。外资品牌如特斯拉,降价策略更激进,直接通过规模效应压缩成本,短期销量起飞,但毛利率也被打得惨不忍睹。再看新势力,零跑和小鹏这俩选手,靠“低价+规模”策略打得正猛,但高研发投入、销售费用摊薄利润的现象也很明显。零跑1-4月累计销量同比增长165.6%,小鹏更是同比+313.5%,但别忘了,二者的盈利难题依然悬而未决。换句话说,靠价格拼市场的打法,不是长久之计。

十四个月目标完成率仅三成痛点何解-有驾

再拉回比亚迪,它的问题不在于短期的销量波动,而是长期战略调整的节奏感。有人说,比亚迪是不是高估了自己的护城河,低估了新势力的冲击力?也有人说,比亚迪正在“乱花钱”,比如扩产、研发、出口补贴啥的,搞得国内市场有点力不从心。但仔细看,比亚迪的动作其实还挺有章法。比如出口大涨,是提前卡位海外市场;比如产品线调整,是为后续的B10和MONA系列让出空间。这些都不是乱撒网,而是有方向、有节奏的布局。

所以,比亚迪4月国内销量的环比下滑,看着吓人,实则还在可控范围内。更何况,它的国内市场份额依然是断层领先,新势力短期之内还无法撼动它的地位。当然,这不代表比亚迪可以高枕无忧。零跑、小鹏的崛起证明,10万级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而国内市场用户对价格的敏感性,也会成为一个长期挑战。

总结一下,这事看起来是比亚迪国内市场“失守”,其实更像是短期的结构性调整。它的出口市场在爆发增长,国内市场也没有根本性崩塌。接下来要看的,是比亚迪如何平衡国内外市场的节奏,以及如何应对低价市场的压力。最终,比亚迪走哪一步,可能还得看它的产品线和战略能不能持续跑通。而这些,才是比销量数字更值得关注的“隐形指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