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们呼啦啦地涌进西安吉利汽车那疙瘩,瞅了瞅所谓的“黑灯工厂”。
要说这年头,参观厂子那真算不上啥稀罕事儿,但这次,他们瞧见的,是个黢黑黢黑的,几乎不见人影,全靠机器人耍把式的地界儿。
听着就带劲,也让人心里嘀咕。
明面上,这“中国智造”的提速,确实亮瞎人眼。
一溜烟儿地,一台车就下了线,搁以前,不得累死累活地加班加点?
现在可好,机械臂在那儿“搔首弄姿”,无人小车“马不停蹄”,效率蹭蹭往上涨。
青岛日报社的崔武,看完直接高呼“科幻片里的桥段,硬是搬到现实里来了!”听着挺来劲,也挺扬眉吐气的。
可咂摸咂摸滋味儿,这激动劲儿过去后,难免心里犯嘀咕。
这么多机器人顶班,那原先干活儿的那些老少爷们儿呢?
都猫哪儿去了?
这事儿啊,光瞧见吃香喝辣的,也得瞅瞅挨揍受气的。
吉利汽车西安这厂子,自动化是上去了,效率是快了,可背后呢?
那些被“优化”掉的伙计们,他们的出路在哪儿?
有人说,这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是新质生产力的破土萌芽。
这话听着是那么回事儿。
可问题是,升级转型,不能光升级机器,也得想着怎么安置人啊。
不能光惦记着怎么提效率,也得琢磨着怎么把那些被技术进步“扫地出门”的人给摆平了。
兴许有人会说,这些人可以回炉重造,学点新本事,去适应新行当。
这话听着也不赖,可学新本事,适应新工作,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尤其是对于那些上了年纪,识字不多的老工友们来说,这简直就是一道天堑鸿沟。
就算他们咬牙学了新技能,就能保证肯定能找到新饭碗吗?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精简人手,优化配置,竞争激烈得一塌糊涂。
这些下岗再就业的老伙计们,重回劳动力市场,能有多大的竞争力可言?
与普遍认知不同,科技进步这玩意儿,不一定是普惠大众的福音。
它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没准还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把人往两极分化。
所以,问题来了,咱到底该咋办?
难道为了保住饭碗,就得叫停技术革新?
想都别想!
那就像为了不让马车夫丢饭碗,就禁止汽车上路一样,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那唯一的活路,就是得想辙,让技术进步的红利,能够雨露均沾,滋润到更多的人。
譬如,政府可以加大对下岗职工的培训力度,提供更靠谱的就业指导和帮扶。
企业也得扛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给下岗的老伙计们提供一些过渡性质的工作岗位。
再往前想想,可以考虑推行一些更激进的政策,比如全民基本收入,让每个人都能分一杯羹,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效益。
当然,这涉及到复杂的社会分配问题,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广州日报的毕征说了,“西安经历了华丽转身,科技创新范儿越来越足,硬科技之都这名号,那真是名不虚传!”这话听着是挺提气的。
但真正的骄傲,不应该只是高楼林立,厂房先进,更应该是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就像这次总编们参观的“黑灯工厂”,它不仅仅是西安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更应该敲响警钟:在追赶技术前沿的同时,咱可不能把那些被时代车轮碾压的人给忘了,不能只顾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把另一部分人给甩到后头。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智造”,该有的温度,该有的担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