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电动化的浪潮汹涌澎湃,仿佛一夜之间,全球汽车巨头们都纷纷立下 “全面电动化” 得 flag,誓言要在新能源赛道上大干一场。可谁能想到,如今这风向突变,部分汽车巨头竟集体 “反水”,抛弃了曾经喊得震天响的口号,这究竟唱的是哪一出?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宝马集团发动机生产高级副总裁克劳斯・冯・毛奇直言:“内燃机是我们的根基。” 在当下这个汽车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内燃机技术就如同企业的定海神针,稳稳地维持着现金流,为企业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无独有偶,奥迪首席执行官高德诺也正式宣布撤回前任管理层制订的 “2033 年停止研发和销售内燃机汽车” 的计划,不再设定明确的终止时间表。一时间,奔驰、沃尔沃以及众多超豪华汽车品牌纷纷跟风,对原本激进的电动化计划进行调整。
难道这些汽车巨头们突然 “头脑发热”,抵制起电动化趋势了?当然不是!其实,他们只是回归理性,变得更加务实了。要知道,电动化转型之路可不好走,对于绝大多数车企而言,现阶段的电动化业务就像一个无底洞,投入大量资金,却很难见到明显的盈利回报。在这种情况下,保留和优化内燃机技术,就成了他们实现平稳过渡的 “法宝”。既可以降低转型带来的巨大风险,又能为电动化技术的深入研发和广泛应用争取宝贵的时间与资源,这何尝不是一种明智之举呢?
为内燃机续命,已然成为众多豪华汽车品牌的共同选择。奥迪原本有着清晰明确的电动化时间表,计划从 2026 年起停止内燃机技术的开发,2026 年后不再投放新款燃油车型,并于 2033 年彻底停止研发和销售燃油车。但如今,这一计划已被悄然搁置。高德诺表示,奥迪将在 2024 年至 2026 年期间推出全新的内燃机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系列,为未来 10 年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灵活性,一切将根据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再做决策。
梅赛德斯 - 奔驰同样改变了战略方向,推迟了 2025 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比 50%的目标,未来 10 年还将持续更新内燃机汽车产品阵容。沃尔沃也放弃了到 2030 年仅销售纯电动汽车的目标,将电动化目标调整为到 2030 年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池车型至少占其销量的 90%,甚至不惜通过全球裁员来降本增效。保时捷放弃了 2030 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新车销量 80%的激进目标,延长电动化转型过渡期,继续推行内燃机、纯电及混合动力 “三管齐下” 的产品组合策略。宾利更是延长了插电混动车型的生命周期。
与此同时,这些汽车巨头们在中国市场普遍遭遇了 “滑铁卢”,销量持续下滑。宝马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明显,2025 年上半年销量同比下滑 15.5%。宝马集团负责客户、品牌及销售业务的董事高乐坦言,宝马面临着消费者情绪与经销商网络的双重挑战。连续的销量波动,让宝马在电动化转型的道路上不得不更加谨慎行事。
毕竟,内燃机车型目前仍能为其贡献可观的利润,这些利润可都是反哺电动化技术研发的重要资金来源。要是过于激进地推进电动化,导致内燃机车型销量大幅萎缩,而电动车型又无法及时填补市场空缺,那企业必将陷入巨大的经营困境。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2025 年年上半年销量同比下降 28%。保时捷 CEO 奥博穆认为,中国市场变化速度太快,公司的电动汽车发展速度未能跟上消费者需求的转变。
然而,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同时也是电动化发展最为迅猛的市场之一,其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完善的产业链,对全球汽车品牌的战略布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汽车巨头们对内燃机的态度有所转变,但在中国市场,他们依然在坚定地推进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奥迪通过与华为合作,率先搭载定制化的华为乾崑智驾 ® 技术,还与上汽携手打造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智能数字平台。宾利计划 2027 年将首款纯电动车型引入中国市场,并对英国总部工厂进行大规模投资,全力推动向纯电动车型生产的转型。
汽车巨头们的集体 “反水”,是市场需求、技术发展、企业自身实力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他们在中国市场的积极转型,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市场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进程中的关键地位。未来,这些汽车巨头们将如何在电动化与内燃机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又会在中国市场掀起怎样的波澜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