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现象,大家议论得挺热闹:新势力车企亏损。不是一般的亏,是那种“亏到怀疑人生”的级别。哪个数据最炸裂?比如某造车新势力,2023年上半年净亏损超过百亿。百亿亏损,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离谱?光看账面,感觉这公司快凉了。但你细想,能亏这么多,它手里得有不少钱,这就奇怪了。亏这么狠还在继续投,背后到底是什么路数?
别急,咱先慢慢拆。这种亏损到底是怎么亏的?先捋一下它的基本盘。表面上看,车企的收入也不低,比如同一家新势力上半年营收近百亿,这不小了。但问题是,造车这一行的成本实在太高。特别是新能源车,研发费用、供应链成本、制造工厂、人员开支,全都往里砸。你卖一台车,有可能毛利率才几个百分点,有些甚至是负的。那毛利低就算了,净利润更惨。因为卖车赚的那些毛毛利,还得拿去覆盖运营费用。新势力车企的运营费用一般都很猛,动不动就是广告、销售网络、客户服务,还得继续扩展市场。钱就这么烧没了。
再来说研发。这个花钱是真的狠。很多新势力要搞自动驾驶、能源技术、新架构,研发投入占营收好几成。像一些头部企业,研发投入一年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这些钱砸下去,短期内是看不到回报的,但也不能不砸。你不砸,技术跟不上,市场竞争力就没了。新能源车这几年竞争有多卷?推出一款车,要么续航更长,要么智能化更强,要么价格更低。你光靠营销是没戏的,必须得靠技术打底。而技术不是一天两天能出来的,这就形成了一个看着很吓人的“亏损怪圈”。
账期也是个问题。传统车企一般账期长,拿到钱的速度没那么快。但新势力更复杂,很多时候消费者买车交预付款,但车企还要先把供应链的钱付了。尤其是现在原材料涨价厉害,比如电池、芯片,车企往上游砸的钱越来越多,现金流压力就大。账面上看亏损,是因为大量的现金被锁在供应链里,暂时还没转回来。这种现象不是一家两家有,整个新能源车行业都在经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传统车企和外资车企是不是也亏得这么狠?其实不太一样。传统车企更讲求稳定,它们的车早就成熟了,成本控制得不错,毛利率比新势力高一些。外资车企也比较稳,毕竟它们技术积累时间长,有钱赚了再慢慢投入。新势力的问题在于,它既是造车,又是创业。既要抢市场,又要砸技术,还得面对新能源补贴退坡、消费者换购周期拉长的挑战。换句话说,它们更像是在“赌未来”。
那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战略性亏损?怎么判断呢?看企业的财务报表,不光要看亏损,还得看它是不是在拿钱想明白了干什么。有些企业确实乱来,用高价营销拉流量,但产品硬实力跟不上,结果亏得一塌糊涂。不过头部企业的亏损更像是“有计划的烧钱”。比如某些车企的亏损主要来自研发,这说明它在做长期投入。还有些亏损是因为扩建工厂,准备提高产能,这也是一种战略性动作。你可以理解成,这是一个阶段的打法,花钱是为了未来赚更多。
最后再收个尾:亏损这个事,看着吓人,但其实不能光盯着数字。你得看它背后的逻辑,拆开来看,到底是怎么亏的。亏得有章法,可能是企业在做长期布局;亏得没章法,就可能是要撑不住了。所以,新势力亏损虽然数据很炸裂,但拆下来,很多动作还是有章法的。关键在于,它们下一步能不能转亏为盈。这个行业,未来几年可能还会更卷,但最后活下来的,绝对是那些“亏得有道理”的公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