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最近这番操作,颇有些“腾挪”的味道。
前脚刚在内部敲定,要把乐道和萤火虫这两个“嫡系”的组织架构给捋顺捋顺,捏合进蔚来体系里;后脚,乐道掌门人刚走马换将没多久。
一连串的动静,让人有些云里雾里,这蔚来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你说它要撇清和乐道、萤火虫的关系吧,倒也并非如此。
只是把它们从“自留地”变成了蔚来麾下的一级部门,乐道的产品研发、用户运维、市场营销,都得听从蔚来的统一调度。
这好比什么呢?
就像以前羽翼丰满的儿女要自立门户,现在世道不济,又让儿女回巢,一家人抱团取暖。
当然,蔚来方面对此事还三缄其口。
但稍有眼力见儿的人都能看出,这背后盘算的,无非是“节流”二字。
你看,蔚来公开的账本明明白白写着,2024年净亏损224亿,这可不是一笔小钱。
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从2018年挂牌上市到现在,已经累计亏蚀超过千亿。
这得卖掉多少车才能把这个窟窿填平啊!
所以,蔚来现在是真有点捉襟见肘了。
有人觉得,蔚来此番整合,是为了提振业绩,避免资源错配。
这话听起来不无道理。
毕竟,乐道之前自诩坐拥2000人的研发团队,萤火虫的换电体系又和蔚来格格不入,这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架构,烧钱的速度可不是盖的。
整合之后呢?
就能依仗蔚来的技术底座、用户运营经验,压降成本,避免内部损耗。
打个比方,就像以前各家铺子都自己跑腿进货,现在统一集采,肯定能拿到更优惠的出厂价。
但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多品牌策略,听着挺诱人,能覆盖不同的消费层级。
但实际上,也摊薄了蔚来的品牌溢价。
想想看,你掷重金买辆蔚来,图的是什么?
不就是那份格调和创新吗?
如果乐道也用同样的技术,卖更亲民的价格,那蔚来的“格调”还能撑得住吗?
因此,整合的另一个考量,或许是为了巩固蔚来“高端+创新”的护城河,避免子品牌和主品牌“窝里斗”。
就像一家奢侈品集团,不同的品牌各有侧重,但都服务于集团的整体战略布局。
当然,蔚来也得有点真材实料才行。
它的智能驾驶技术、电池换电体系这些看家本领,如果能向子品牌赋能,那乐道和萤火虫的竞争力肯定会水涨船高。
这就好比,老父亲把自己的独门秘籍传授给儿子,儿子才能更好地在江湖上立足。
其实,品牌整合这档子事,在汽车圈早已屡见不鲜。
上汽的飞凡重归荣威,吉利的领克并入极氪,欧拉APP下线,都是殊途同归。
为啥大家伙都开始“报团取暖”了呢?
说穿了,还是因为“价格战”打得太凶了。
电动化、智能网联化浪潮汹涌,竞争也愈发白热化。
以前靠多品牌战略还能勉强支撑,现在发现,内耗比盈利还快。
所以啊,蔚来这次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是迫于无奈。毕竟,苟下去才是王道。
话说回来,蔚来这次调整,能不能真正降本增效,转亏为盈?
这还真不好妄下断言。
毕竟,汽车市场瞬息万变,谁也无法预知未来。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蔚来想要在今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重任在肩。
它需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平均每个月卖出4.7万辆新车,才能完成全年销量目标。
单是这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峻性。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症结归咎于市场竞争激烈时,是否忽略了蔚来自身的一些短板?
比如说,它的产品定位是否足够精准?
它的用户体验是否足够出色?
它的营销策略是否足够奏效?
说到底,单靠“省钱”是远远不够的。
蔚来还需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风起云涌的市场中屹立不倒。
末了,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句话:凛冬已至,无人能够置身事外。
蔚来此番举动,或许只是一个开端。
未来的汽车市场,还会演绎出怎样的故事,谁也无法预料。
但毋庸置疑的是,只有那些真正具备硬实力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