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占比突破50%!燃油车时代真的要终结了吗?

一、51.6% 渗透率破局:新能源汽车正式登顶市场 C 位

(一)里程碑数据解析:从 “小众选择” 到 “半壁江山”

新能源汽车占比突破50%!燃油车时代真的要终结了吗?-有驾
2024 年 10 月,汽车市场被一组数据彻底点燃 ——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高达 143 万辆,在汽车总销量中的占比达到 51.6% ,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它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份额上首次超越燃油车,成功登顶。回首 2020 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比还不足 5.4%,宛如汽车市场中初出茅庐的 “小众选手”。可仅仅四年,新能源汽车就实现了近 10 倍的跨越式增长,从 “小众选择” 一举成为市场的 “半壁江山”。1-10 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 1294.3 万辆,同比增长 33%,出口量也达到 201.4 万辆,激增 90.4%。这不仅是国内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更是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竞争力,中国新能源汽车正以风驰电掣般的 “中国速度”,改写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二)行业变革信号:从政策驱动到市场主导的质变

新能源汽车占比突破50%!燃油车时代真的要终结了吗?-有驾
50% 渗透率,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是汽车行业变革的强烈信号,是新能源汽车从导入期迈向成熟期的关键分水岭。回顾 2023 年,新能源车渗透率为 31.6%,而 2024 年就提前突破 50%,这一速度远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预期。早期,新能源汽车靠着政策补贴的东风走进大众视野,不少消费者是冲着补贴优惠才选择新能源汽车。但如今,50% 渗透率意味着消费者的选择不再依赖政策补贴的推动,而是基于对新能源汽车产品力的自发认同。新能源汽车已成功摆脱 “政策温室花朵” 的标签,成长为能在市场风雨中独自挺立的参天大树,成为市场主导力量 ,开启了汽车产业发展的全新篇章。

二、三大驱动力揭秘:新能源车如何改写市场规则

(一)政策组合拳:双积分与购置税减免双轮赋能

政策扶持在这场新能源汽车崛起之路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其中双积分政策与购置税减免政策堪称两大 “王炸”,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自 2018 年实施的双积分政策,通过 “新能源积分” 与 “油耗积分” 挂钩,给传统车企戴上了 “紧箍咒”,迫使它们加大电动化投入。就像一场激烈的 “积分竞赛”,新能源积分多的车企,不仅能在竞赛中胜出,还能把多余的积分卖给积分不足的车企,赚得盆满钵满。2023 年,这场 “积分交易” 规模超过 300 亿元 ,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厚布局,手握大量积分,成为积分盈利的大赢家。而部分合资品牌,由于燃油车业务占比过高,在这场竞赛中落后,为了达到政策要求,不得不斥巨资购买积分,这无疑增加了它们的运营成本,加速了行业的洗牌进程。
新能源汽车占比突破50%!燃油车时代真的要终结了吗?-有驾
在购置税减免政策方面,2024 - 2025 年,国家对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单车最高减免 3 万元;2026 - 2027 年则减半征收,最高减免 1.5 万元。以一辆售价 15 万元的新能源车为例,2024 - 2025 年购买,直接减免 1.33 万元,相当于打了 8.8 折,这优惠力度相当诱人。在政策红利的刺激下,2023 年新能源车均价下降 12% ,购车成本与同级燃油车基本持平,彻底打破了过去 “新能源车必贵” 的消费认知,让更多消费者愿意选择新能源汽车。

(二)技术突破:续航与补能重构用户价值认知

技术突破是新能源汽车能够赢得市场青睐的关键所在,其中续航能力和补能网络的发展,重构了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价值认知。
新能源汽车占比突破50%!燃油车时代真的要终结了吗?-有驾
续航能力的提升,让新能源汽车实现了 “燃油车级” 跨越。在 2020 年,主流新能源车型续航普遍在 300 - 400 公里,“续航焦虑” 成了不少车主的心病,出个远门都得小心翼翼规划路线,时刻担心电量不足。但到了 2024 年,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装车量实现突破,极氪 001 续航达 1032 公里,直接将续航焦虑狠狠 “踩在脚下”;理想 MEGA 超充版实现 “充电 10 分钟续航 400 公里”,让充电变得高效快捷;长安深蓝 SL03 增程版综合续航 1200 公里 ,无论是城市通勤还是长途旅行,都不在话下。不仅如此,固态电池研发也在加速,中科院 400Wh/kg 固态电池进入中试阶段,目标是在 2025 年实现 “充电 10 分钟续航 1000 公里”,届时新能源汽车续航将再上一个台阶。
新能源汽车占比突破50%!燃油车时代真的要终结了吗?-有驾
补能网络的建设同样令人惊喜,其密度已经超越燃油车加油场景。截至 2024 年 9 月,全国充电桩数量超 800 万个,车桩比降至 2.5:1 ,在一线城市核心区,实现了 “1 公里充电圈”,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充电桩,给新能源汽车 “加油”。换电模式也取得同步突破,蔚来换电站超 2500 座,单站日均服务超 300 次,换电时间压缩至 3 分钟,速度比肩燃油车加油,车主只需把车开进去,短短几分钟就能换上满电电池,继续轻松上路。

(三)消费观念迭代:从 “尝鲜选择” 到 “理性首选”

消费观念的迭代,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按下了 “快进键”,新能源汽车正从消费者的 “尝鲜选择”,逐渐变成 “理性首选”。
新能源车在使用成本上有着巨大优势,对消费者来说极具吸引力。数据显示,新能源车每公里电耗成本约 0.1 元 ,而燃油车每公里油费约 0.6 元,新能源车电耗成本仅为燃油车的 1/6;保养成本方面,新能源车年均约 1500 元 ,不足燃油车 4000 元的 40%。以年均行驶 2 万公里计算,新能源车一年使用成本比燃油车节省 1 万元以上,开个 3 年,节省下来的钱就能覆盖购车差价,实实在在帮消费者省钱。
Z 世代等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更是推动了 “环保即时尚” 的消费升级。调研显示,在 90 后购车群体中,62% 将 “低碳环保” 列为核心购车因素,远超 “品牌溢价”(28%)。特斯拉、蔚来等品牌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通过 “电池回收计划”“碳足迹溯源” 等功能,精准触达年轻用户价值观,让开新能源车成为一种时尚、环保的生活方式,形成 “开新能源车 = 科技潮人” 的社会认同 ,吸引了大批年轻消费者加入新能源汽车阵营。

三、2024 市场格局大变局:传统车企承压与新势力突围

(一)传统车企转型 “冰火两重天”

在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下,传统车企的转型呈现出 “冰火两重天” 的景象。
新能源汽车占比突破50%!燃油车时代真的要终结了吗?-有驾
头部自主品牌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在新能源赛道上一路狂飙,加速收割市场份额 。比亚迪 2024 年 1 - 10 月销量高达 305 万辆,市占率达到 23.6%,稳居行业榜首,旗下车型从亲民的秦、宋系列,到高端的汉、唐系列,全面开花,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吉利汽车新能源销量也达到 88.8 万辆,同比增长 92% ,凭借 “油电同价” 策略,如吉利银河 L7 起售价仅 10.89 万元,成功吸引了大量原本考虑燃油车的消费者,直接挤压了 10 - 20 万元燃油车市场;长安深蓝 + 阿维塔累计销量 45 万辆,增速超 60% ,通过推出极具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迅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在自主品牌的强势进攻下,合资品牌市占率从 2020 年的 45% 暴跌至 2024 年的 28% ,市场份额被大幅压缩。
新能源汽车占比突破50%!燃油车时代真的要终结了吗?-有驾
然而,部分跨国车企在转型过程中却遭遇重重困难,陷入了 “大象难转身” 的困境。大众 ID 系列 2024 年销量同比下滑 15% ,曾经备受期待的 ID.4、ID.6 等车型,销量表现远不及预期;丰田 bZ 系列市占率不足 1% ,在市场上几乎毫无存在感。这些传统车企受限于燃油车庞大产能,通用全球燃油车产能利用率仍超 70% ,大量的燃油车产能不仅占用了巨额资金,还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扩张;供应链转型滞后,博世等 Tier1 供应商电驱系统研发落后 3 年 ,无法为车企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组织架构僵化,某德系车企新能源决策需历经 12 个部门审批 ,决策流程繁琐,导致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迟缓。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跨国车企的转型成效远不及预期,在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中逐渐掉队。

(二)新势力上演 “淘汰赛”,第二梯队加速上岸

新势力车企在 2024 年的市场竞争中,上演了一场激烈的 “淘汰赛”,而第二梯队则抓住机遇,加速上岸。
新能源汽车占比突破50%!燃油车时代真的要终结了吗?-有驾
理想、蔚来等头部新势力领跑高端市场,重新定义了 “新豪华” 标准。理想汽车 2024 年 10 月销量达到 6.8 万辆,均价超 35 万元 ,超越了 BBA 新能源车型总和,通过精准定位家庭用户,打造大空间、高配置的车型,如理想 L9、理想 L8,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出行的需求;蔚来 ET5 月销破 2 万,换电用户复购率达 75% ,凭借优质的用户服务和独特的换电模式,在高端纯电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这些新势力通过 “用户运营”,蔚来车主社区超 500 万活跃用户 ,增强用户粘性;“场景创新”,理想六座车占比 80% ,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出行场景,成功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零跑、哪吒等第二梯队新势力则凭借 “性价比突围”,抢占 15 万元以下市场。零跑 C11 起售价 14.98 万元 ,却标配高通 8155 芯片 + 2930mm 轴距,以超高的性价比吸引了大量消费者,2024 年销量突破 25 万辆,同比增长 40% ;哪吒 AYA 续航 401km 版仅 7.99 万元 ,成为三四线城市 “燃油车替代首选”。它们通过 “全域自研”,零跑自研电驱系统成本降低 20% ,有效控制成本;“渠道下沉”,县级网点覆盖率超 60% ,深入三四线城市,触达更多潜在消费者,在细分市场成功站稳脚跟,实现了销量的快速增长 。

四、燃油车时代倒计时?三大挑战预示转型深水区

(一)产能过剩危机:燃油车产线淘汰压力陡增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让燃油车产能过剩的问题愈发严重,给车企带来巨大压力。据444数据显示 ,2024 年燃油车产能利用率降至 55%,创下历史新低,这意味着近一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像一汽 - 大众、上汽通用等传统燃油车巨头,闲置产能就超过 200 万辆,大量的厂房、设备被闲置,不仅占用了巨额资金,还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要把燃油车产线改造为电动车产线,难度超乎想象。改造一条燃油车产线,需要投入 15 - 20 亿元的巨额资金,这对于任何一家车企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改造过程至少耗时 18 个月 ,在这期间,产线无法正常生产,企业不仅要承担改造费用,还要面临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抢占的风险。对于中小车企来说,更是陷入了 “转型找死,不转型等死” 的两难困境。不转型,燃油车市场份额不断萎缩,迟早会被市场淘汰;转型,又面临资金、技术等难题,一旦转型失败,企业可能瞬间崩塌。

(二)技术路线博弈:混动与纯电之争进入白热化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上,混动与纯电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未来 3 年将成为决定最终路线走向的关键时期。
新能源汽车占比突破50%!燃油车时代真的要终结了吗?-有驾
插混车型凭借 “没有续航焦虑” 的优势,在 2024 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销量占比达到 38% ,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增长极。比亚迪 DM - i 超级混动技术,通过优化发动机与电机的协同工作,实现了高效节能与强劲动力的完美结合,旗下多款车型成为市场爆款;理想汽车的增程式电动技术,以 “可油可电” 的灵活补能方式,满足了消费者长途出行的需求,理想 L 系列车型深受家庭用户喜爱,为插混市场贡献了主要增量。
面对插混车型的来势汹汹,纯电阵营也不甘示弱,加速反击。小鹏 800V 超充站突破 2000 座 ,覆盖全国主要城市,让纯电动车的补能效率大幅提升,实现 “充电 10 分钟,续航 400 公里”,大大缓解了用户的 “补能焦虑”;特斯拉 4680 电池装车量不断提升,能量密度更高、续航里程更长,进一步提升了纯电动车的产品力。目前,市场逐渐形成 “城市纯电为主、长途混动为辅” 的技术分野 ,但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格局是否会发生变化,还充满不确定性。

(三)全球化竞争升级:中国车企 “出海” 遭遇新壁垒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 “出海” 过程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新壁垒,面临着 “技术标准 + 地缘政治” 的双重挑战。
新能源汽车占比突破50%!燃油车时代真的要终结了吗?-有驾
在技术标准方面,欧盟从 2025 年开始实施电池碳足迹追溯,要求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必须可追溯,这就对中国电池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也规定,到 2029 年,电池组件要 100% 本土生产 ,这直接限制了中国电池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发展空间,也影响了中国车企的出口。
在政策方面,比亚迪在泰国投资建设的工厂,产能利用率仅 60% ,由于当地政策的限制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工厂的产能无法得到充分释放;蔚来在德国的换电布局也受阻,德国复杂的政策法规和高昂的运营成本,让蔚来的换电模式难以顺利推广。这些都表明,中国车企要在全球化征程中取得成功,必须突破 “技术标准 + 地缘政治” 的双重壁垒,加强技术研发,提升产品的环保性能,同时积极应对各国政策变化,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业的合作,才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五、终结 or 重构?新能源时代的终极命题

当新能源车占比突破 50%,终结的不是 “燃油车产品”,而是 “燃油车时代的产业逻辑”。传统车企依赖发动机技术、经销商网络构建的竞争优势土崩瓦解,新势力凭借 “软件定义汽车”“用户运营至上” 重塑规则。正如智能手机颠覆功能机时代,新能源汽车正在上演一场更深刻的产业革命 —— 不是简单的动力切换,而是从产品定义、商业模式到价值体系的全面重构。站在 50% 渗透率的新起点,中国汽车产业首次在全球竞争中占据 “领跑位”。当政策红利逐渐退潮,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持续通过技术创新(如固态电池量产)、生态构建(如车路协同落地)、品牌向上(如高端市场突破),将 “市场规模优势” 转化为 “产业价值链优势”。燃油车时代或许尚未终结,但属于它的黄金时代,确实已经落幕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