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界150低价搅局摩市未来能赢否

前不久,一则消息在汽车圈炸开了锅:某新兴品牌推出了一款售价仅5,280元起的150cc排量踏板摩托车,直接对标125cc市场。5,280元,这属于什么水平?要知道,在国内摩托市场中,150cc车型的平均售价一般在7,000至12,000元之间,而125cc车型的主流价格也大多在5,000到8,000元之间。乍一看,5,280元的150cc踏板,简直是贴着125cc价格线在卖。有人戏称,这不是切蛋糕,而是直接拿着刀子冲进别人家厨房“抢食”。还有人说,这简直是“赔本赚吆喝”,能活过明年都算奇迹。

这看起来的确离谱。成本倒挂、同级市场价格干翻一片,这家公司疯了吗?它真的能靠这种方式活下去?别急,咱们慢慢拆开看。

破界150低价搅局摩市未来能赢否-有驾

先捋清楚这台车和它的“账本”。5,280元起售,这个价格包含了什么?全车LED灯具、透镜大灯、USB充电接口、朝阳半热熔胎、双拉线油门,甚至还有白色VA数显仪表。高配版5,980元还支持前后碟刹和CBS联动刹车。动力搭载的是149.3cc风冷单缸引擎,9.4kW功率,12.8Nm扭矩,最大马力12.8匹。这些配置别说同价位,甚至在很多售价7,000元以上的150cc车型上都不一定能见到。账面上看,这车卖一台,大概率是亏一台。

破界150低价搅局摩市未来能赢否-有驾

但真的是赔本在卖吗?这里面得分两块看。

第一块,成本是不是看起来那么高?摩托车行业的供应链成本结构和汽车行业不太一样。生产一台电动汽车,一辆车的电池成本可能就占到总成本的30%-50%,而摩托车的成本构成中,发动机和车架占比最大。但对于风冷单缸引擎来说,规模化生产后,单台成本可以被压得很低。再加上破界这种品牌刚刚入市,选择的是“性价比”路线,它采购的零配件可能并不是行业顶级的,而是追求成本效益。所以,它卖得便宜,但未必亏得多。

破界150低价搅局摩市未来能赢否-有驾

再看第二块,毛利率的问题。新品牌进入市场,毛利率低甚至负毛利,是行业里的常态。特别是低端市场,利润空间本来就薄。传统车企的125cc车型,有些毛利率也不过10%-20%,而像破界这种定价打法,可能毛利率直接就是个位数甚至负值。表面上看“很吓人”,但从战略上看,这是一种市场换规模的打法,短期内通过低价占领市场份额,为后续升级产品线积累用户基础。

那么,它是不是抓住了市场的“命门”?有一点可以明确,低价切入的策略在摩托车尤其是入门踏板市场是行得通的。国内摩托车市场正在从代步工具向休闲、爱好方向转型,但125cc和150cc的入门级车型,仍然是目前市场需求最大的细分市场之一。这类用户大多关注性价比,能满足通勤需求、价格够低就是首选。而破界之所以敢这么定价,可能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入门级消费者可能并不在意品牌是否高端,而更关注“同样价格我能买到什么配置”。

破界150低价搅局摩市未来能赢否-有驾

再对比一下其他品牌的现状。主打中高端市场的合资品牌,比如本田、雅马哈,在国内150cc市场的定价普遍在1万元以上,甚至更高。这些品牌有长期的品牌溢价支撑,消费者愿意为品质买单。但对于新兴品牌来说,尤其是像破界这种推出不到一年的新玩家,品牌溢价几乎为零,消费者不可能因为你的名字多掏2000块。所以,它只能靠价格和配置去撬动这一市场。

再拉回国产同行。比如钱江的劲150,售价在8000元左右,配置也不低,但相比破界猛禽的价格,直接要高出2000多元。而钱江这样的老牌企业,早已把品牌和产品线打磨得很成熟,毛利率和运营成本都被压得很低。那么问题来了,破界的低价策略,真的能对钱江这样的“老玩家”构成威胁吗?其实未必。因为钱江已经在150cc和更高级别的市场站稳了脚跟,而破界目前只能在低端市场鏖战,它能争取到的消费者,主要是那些原本考虑买125cc的用户。这种“降维打击”,短期内可能会分流一部分市场,但未必能撼动钱江的根基。

破界150低价搅局摩市未来能赢否-有驾

更重要的是,它的这种低价打法能持续多久?如果破界只靠薄利甚至亏损的方式抢市场,那么它的资金链能撑多久就成了最大的问题。一旦市场规模上不去,后续车型卖不动,资金压力会非常大。

但如果换个角度看,破界的这种打法也未必就是“乱花钱”。对于一个新品牌来说,想要迅速打响知名度,低价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这更像是一次战略性亏损,它的目的是换取市场认知度,而不是一上来就图盈利。破界这种价格策略,可能就是为了在短时间内聚拢一批忠实用户,后续通过推出更高端、更高毛利的车型弥补前期的亏损。

破界150低价搅局摩市未来能赢否-有驾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破界的这种价格策略,是不是“吓人”?从表面看,确实“太不正常了”,但拆解下来,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它是在用短期亏损换市场空间。这种打法看起来激进,但并非没有章法。至于它能不能成功,还得看它接下来能否坚持下去,能否推出更高毛利的车型,能否真正建立起品牌壁垒。

总之,这事儿看着危险,其实是一个常见的、合理的市场操作。真正要紧盯的,不是它卖得多便宜,而是它接下来能不能把这条路走通。这才是决定它生死的关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