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俄罗斯市场还被中国车企当成“出口天堂”,可如今,它却让不少企业暗暗皱起了眉头。
当年,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占有率超过60%,一辆车还能赚个几万块,真是稳赚不赔。可如今,出口量一下子跌了58%,附近的汽车展厅里,超过七成都关门了,局势真是大变样。
这到底发生了啥事啊?难不成俄罗斯是在玩“杀鸡取卵”的把戏吧?
其实呀,中俄在经贸往来中,俩人就像“兄弟”似的关系,可这“明算账”的原则可是一点儿都离不开,毕竟市场规则就是这么铁的。
特别是在汽车这些行业,说到底关系到产业发展和消费者的口碑,不管是价格的优势,还是产品的匹配度,或者是售后服务体系,这些都是必须摆在台面上的硬性标准。
到了2023年,我国汽车对俄罗斯的出口猛涨了340%,到了2024年,则凭借销售115.8万辆,稳居中国汽车出口市场的第一位,成为最大出口目的地。
我国产汽车在俄罗斯的占比曾一度超出60%,而俄罗斯本土的汽车品牌被我国车企挤压,市场份额缩减到仅剩三分之一左右。
当时中国汽车在俄罗斯那是真的“抢手”,可以说是一车难求,甚至有俄罗斯媒体报道,一辆中国车一转手就能挣到十万元人民币,真是挺厉害的。
结果呢,我国几千家车企纷纷涌入俄罗斯市场,热情高涨。在那边签了的4302份汽车经销商合同里,有将近六成,也就是62%,都是中国车企签的。
起初,俄罗斯打算依靠我国车企的产能和技术,来缓解本土市场“买车难”的难题。
同时,俄罗斯也希望借助我国车企的力量,推动本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毕竟当时的俄罗斯正陷在西方制裁的困境中。
所以说,俄罗斯特别需要那些能快速填补市场空白,又能提供高性价比产品的企业,而能做到这些的,估计也就只有咱们中国的企业啦。
那段时间里,我国的汽车企业在俄罗斯的街头算是成了新的亮点,从家用轿车到商用卡车,再到燃油车和电动车,咱们的车企基本上把俄罗斯当地消费者的各种需求都照顾到了。
而且还算是帮俄罗斯把本土汽车产业链的根基稳住了,不过,好景不长,就在俄罗斯政府一系列政策调整之后,局势发生了变化。
一连串限制中国的措施相继出来,曾经冠以“中国第一”的称号也就此悄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在24年4月份,俄罗斯政府出台新规,规定经过中亚国家中转的车辆必须补缴相关的关税和费用,这一下子就切断了我们汽车企业的转口通路。
去年10月份,俄罗斯方面又宣布到2030年,进口汽车的报废税要上涨70%到85%,这一下子就让我们国家汽车的销售成本增加了10%。
大排量车型的报废税,甚至一下子飙到20多万人民币,而到了今年一月份,进口关税又提高了20%到38%,光是最贵的清关费用就多出了2637元。
除了加税之外,俄罗斯还在车辆的质量和认证方面设定了限制。到了今年2月,俄罗斯工贸部部长还公开批评我国的三款卡车存在明显的缺陷,并要求咱们吊销它们的认证书。
今年7月,俄罗斯又以不符合安全标准为由,禁止了我国汽车厂商部分车型的进口。有的车型还被要求进行召回。
一些主流俄罗斯媒体也迅速报道了我国车企的质量问题,给消费者的信心带来了影响。如今,经过这一连串的措施,我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遇到的困难,可以说是近几年“车市大滑坡”了。
今年1到9月份,我国汽车出口从85万辆一下子跌到35.7万辆,下降了58%,这让俄罗斯从我国汽车出口第一大国一瞬间掉到第三名。
前十个月里,几家中国车企在俄罗斯的销量都掉了不少,有的甚至跌了超过39%,有的,厉害点的,下降了59.4%!
光今年第一季度,俄罗斯的中国汽车展厅就有213家说再见了,占了俄罗斯第一季度关闭汽车展厅总数的78%!
虽然看上去,这些俄罗斯的动作似乎是在挺本土汽车业,毕竟拉达这个俄罗斯品牌在各种政策支持下,又重新夺回了市场销量的冠军宝座。
俄罗斯工贸部也坦言,这一系列动作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重塑市场平衡。要是真掘根源的话,还得说是在俄乌冲突背景下,进行战时经济转型的結果。
毕竟,俄乌冲突引发了俄罗斯军费的大幅上涨,伴随而来的外汇储备也变得捉襟见肘。而限制进口,正好能减缓外汇的外流,这也是个巧妙的应对办法。
这不,俄罗斯这些举措其实也是想让外资汽车厂商在当地搞生产,毕竟这样一来,不光能拉动俄罗斯本土的就业岗位,还能推动产业链的升级,争取实现汽车行业的自主制造。
不过,俄罗斯这个动作表面上看,和印度坑外资的那一套挺像的,所以大家也难免会觉得,莫不是在“过河拆桥”,有点不太靠谱的感觉。
要是光这么一概而论,把俄罗斯的政策一刀切地定性,多少有点不太公平。毕竟咱们国内的车企,也有不少的短板存在呢。
要说其中一部分企业一看到有利好消息,就开始盲目囤货,结果库存一下子堆得满满的,产品的匹配度也变得差强人意。而且,新能源汽车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以及售后服务这块,也跟不上节奏。
再加上部分车型的质量确实不怎么样,所以也难免会引发俄罗斯市场的抱怨。
而且,俄罗斯市场没完全关死,部分地区政府还在鼓励中国车企在俄本土建厂,比如长城汽车在2019年投产的图拉工厂,凭借65%的本地化程度,成功躲过了高关税,还能获得俄罗斯的补贴呢。
这次市场危机其实还带动了我们企业出海策略的改革,一些领头的企业逐渐收缩非重点业务,转而打造渠道体系,专注于本地化运营,力度变得更大了。
实话讲,这次俄罗斯的政策调整,确实也考虑到了自身经济安全的需要,不过这种操作方式有点带点贸易保护主义的味道,难免让人觉得有点偏向保护本国产业。
从短期来看,这确实削弱了我国和俄罗斯在汽车贸易方面的信任底盘,但要说出现这种情况,也算是行业快速发展之后的必然调整。
未来中国和俄罗斯在汽车贸易方面还能否回到正常轨道,关键还得看俄罗斯是否能推出更稳定、更透明的政策环境。
咱们国内的车企呢,要靠更高的产品品质和贴心的服务,来证明自己不是俄罗斯市场的“过路客”,而是可以长久携手的“伙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