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一名网约车正在充电时,司机在车上睡觉没开车窗,不幸身亡!

近日,发生在广东湛江的网约车司机充电时车内窒息事件,将新能源汽车使用安全推向舆论风口。据湛江经开区应急管理局通报,当事司机在密闭车厢内休息时,疑因电池热失控(电池过热引发连锁反应)释放有毒气体导致中毒身亡。这起悲剧暴露了新能源汽车使用场景中的认知盲区,值得行业和用户共同反思。

湛江一名网约车正在充电时,司机在车上睡觉没开车窗,不幸身亡!-有驾

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火灾同比上升32%,其中充电过程事故占比达3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家指出,电池在充电时会产生微量氢氟酸等有害物质,密闭环境下浓度可能超标。而多数车主并不知晓,车载空调在充电状态下的内循环模式无法有效净化这些气体。

湛江一名网约车正在充电时,司机在车上睡觉没开车窗,不幸身亡!-有驾

值得关注的是,网约车司机群体成为高危人群。清华大学《新型出行从业者健康调研》显示,83%的网约车司机存在"充电补觉"习惯,近半数人认为"关窗更安全"。这种认知偏差与车企的安全提示不足直接相关。记者调查发现,仅27%的新能源车型在充电时会自动启动通风系统,安全警告标识也多置于用户手册末页。

目前,蔚来、小鹏等车企已启动OTA升级(远程软件更新),新增充电时座舱气体监测功能。交通运输部正会同工信部制定《营运新能源汽车安全操作规范》,拟规定充电期间必须保持车窗开启5cm以上通风。专家建议,充电桩区域应增设通风警示标志,行业平台可通过算法强制司机完成充电安全培训。

这起悲剧折射出新技术普及中的认知断层。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的当下,安全使用教育不应滞后于技术发展。唯有建立"车企提示+平台监管+用户认知"的三维防护网,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