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汽车市场的论战扑面而来,比亚迪这家国内新能源汽车巨头,又一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刚刚还因降价政策被扣上“价格战破坏者”的帽子,转眼间因为频繁的海外合作,又被质疑“本地化不够”“产业链有短板”。这一连串的指责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而比亚迪正置身其中,备受注目却也饱受非议。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质疑的不只是国外同行,连国内市场同行“酸言酸语”的声音也充斥耳畔。难免让人感叹一句,这种氛围,着实有点让人上头。
为何这次的矛头又对准了比亚迪?事情要从头说起。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出其不意地推出了限时“一口价”的政策。一时间,市场哗然。有的人欣然接受这股降价风暴,认为这是一场实惠消费者的“良心战”,但也有人满腹狐疑,指责比亚迪挑起了一场没有底线的价格战,破坏了市场规则。在这种唇枪舌剑的氛围下,比亚迪很快暂停了降价策略。调整的步伐并未就此停下,比亚迪迅速将目光转向了全球市场,将更多资源和注意力投入到海外扩张中。
随着比亚迪逐步将触角伸向欧洲市场,批评的声音也随之而来。比如一位河北某车企负责人的旧言论再次被翻出,他在2023年的一次采访中说道,“大规模出口只是短期行为,这种发展模式意味着企业产业链跟不上,本地化不够成熟,恐怕难成气候。”批评直接,态度鲜明。用这段话炮轰比亚迪的海外路线,也成为一些“横跳”者的新弹药。
比亚迪的动作却显然没有受这些评论的影响。2025年6月24日,比亚迪与欧洲最大的钢铁制造商之一奥钢联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旨在为匈牙利工厂远程供应钢材。不到三天后,比亚迪又马不停蹄地启动了匈牙利科马罗姆工厂的扩建项目,计划将年产能提升至1250辆,预计新增就业岗位620个。看上去动作连贯,战略清晰,甚至带有一种先发制人的意味。而在外界的指指点点中,比亚迪的脚步越走越快,却也不得不承受着更大的舆论压力。
若仅从表面来这一系列的“冲突”似乎已告一段落,但实质上隐患却像暗潮般汹涌而至。国内同行的一些态度表明,比亚迪频繁降价、加速出口的策略,触碰了整个行业的敏感神经。降价政策直击竞争对手的利润空间,另海外扩张则让国内外市场形成了比拼赛场。有些友商已经在内部会议上明确表示,要将比亚迪的降价作为价格战案例重点研究和应对。看似平静的市场,实则是一场暗流下的持久战。
海外扩张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比亚迪虽然签下了令人侧目的合作协议,建厂项目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但这背后依然有复杂的挑战。当地政府对投资的政策波动,劳动力资本的效率问题,乃至舆论风潮的随时反转,也可能给比亚迪的步伐泼冷水。部分欧洲国家正加速减少对外资企业的政策优惠,这些因素叠加起来,构成了比亚迪抢滩海外市场的一道道障碍。
再说深一点,回头看这场关于“出口和本地化”的争议,也难免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一些经典案例。当年,中国通过大量出口纺织品,比如袜子、毛巾等,积攒外汇,艰难换来了一些机械工业的进口;今天的情况虽然大不相同,中国制造早已不是“廉价”代名词,但这种从市场外延做文章的策略却似乎埋下一些隐忧。换句话说,如何避免海外市场挤兑国内资源?如何在抢占国际市场的保障国内用户体验?这些都可能成为限制比亚迪未来发展的新痛点。
更这场争论还将另一层诡异的图景暴露无遗。比亚迪好比站在舞台中央的演员,而场下的批评家们却分成了两派。一部分人欣赏它的“降维打击”,大步出海,占据市场制高点;另一部分人则紧盯其快车道中的瑕疵,伺机点燃新的争议。有人会问,这是否也折射出国产汽车市场整体的焦虑情绪?只要谁稍露锋芒,就立刻被同胞按住“盘问”。答案不言而喻:行业中的“内卷”心理,外加对头部企业的天然不信任,总让这些质疑声音不断。
回看近几年历史,类似的情节何其相似。无论是家电行业崛起初期的“价格战”闹剧,还是后来通讯设备行业出口受阻的种种波折,每一波全球化突围的背后几乎总伴随着断臂求生与酸楚成长。今天的比亚迪,某种程度上也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代表。历史往往以相似的方式重演,只不过配角和所处时代环境发生了变化。
写到这,不禁让人觉得,这场争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似乎早已失去了焦点。国内舆论着实需要反思,是不是应该对自主品牌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宽容。有人说:“战场是成败虚实的终极裁判,外界的噪音再多,真正落地的战略和扎实的产业链,才是企业长青的法宝。”或许,这话正是当下环境中最值得比亚迪以及整个行业铭记的一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