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9车主手记:365天15000公里后,那些4S店不会告诉你的驾驶细节和隐藏成本
高速上跑着120,前车突然急刹。我脚还没动,车自己停了——刹车踏板自己往下沉的那一瞬间,手心全是汗。后来才知道,这套系统能提前零点几秒识别前车刹车灯,比人眼反应快三倍。但销售当时只顾着讲激光雷达有多少线,这种真正能救命的细节,一个字没提。
提车那天听了两小时配置讲解,以为自己全懂了。三个月下来才发现,真正好用的功能和销售吹的完全是两码事。
辅助驾驶这块,刚开始我也当它是高级定速巡航。跑了几次长途才摸出门道——变道不光看车道线,还会根据弯道提前收油门,入弯减速出弯加速,这感觉像坐了个十年驾龄的老师傅开的车。有次国道超大货车,我打转向灯犹豫了一下,它自己找准时机就并过去了,整个过程挺流畅。当然,遇到复杂路况还是得自己接管,指望它全程代驾不太现实。
底盘调校藏着些功夫。双电机四驱配空气悬挂,听着不新鲜,但这车的扭矩分配确实细。雨天过环岛,能感觉四个轮子各干各的活,车身姿态绷得住。悬挂还会提前“看”路,过减速带的时候自动变软——有次老妈坐后排,连续三个减速带过去,她居然在打盹,这事儿让我挺意外的。不过烂路跑多了,细碎震动还是会传进来,只是比一般车舒服些罢了。
车机系统褒贬不一。我个人用得还算顺手,手机导航直接扔中控屏上,延迟基本感觉不出来。语音也不用反复唤醒,直接说“空调开小点”就行,识别率大概九成以上。抬头显示刚开始不适应,总觉得分散注意力,开了个把月才习惯这种信息呈现方式。有些功能确实花哨,比如超级桌面,我用了两次就没再碰过。
座椅这东西因人而异。零重力模式躺下去确实松快,腿托靠背角度都给你调好,按摩功能开着跑长途,颈椎腰椎没那么酸。但我平时更喜欢坐直一点,毕竟开车还得保持专注。倒是加热够快,冬天早上上车十几秒就暖了,这个实用。夏天通风也给力,后背不会黏糊糊的。
灯光系统算个加分项。夜里会车,对面车的区域自动变暗,但路面照明不受影响。有次小区里遇到散步的大爷,地面投出让行提示,比按喇叭体面多了。隧道进出的时候,灯光切换特别快,眼睛不用反复适应明暗变化。这些细节平时感知不强,但用习惯了就回不去了。
充电这块得实话实说。碰上快充桩,五分钟确实能跑两百公里,但这种桩太少了。大部分时候还是得慢充,一充就是几个小时。800V平台是好东西,可配套设施跟不上,优势就只能打折扣。好在电池温控不错,夏天暴晒后充电,功率下降不明显。冬天续航会缩水两三成,这个得有心理准备。
底盘的后轮转向挺有意思。地库掉头,转弯半径明显小了一圈,停车方便不少。高速变道的时候,后轮会跟前轮同向转,车身更稳当。这种变化比较微妙,开惯了才能体会出差别。配合那套连续可变阻尼,过弯的时候车身侧倾控制得不错,坐后排的人不会晃来晃去。
空气净化系统是个隐形配置。路过工地,车外烟尘滚滚,车内空气质量显示几乎没波动。还有个功能挺人性化,车里如果落了小孩或者宠物,雷达能检测到呼吸,锁车后会报警。这功能希望永远用不上,但确实让人安心。座椅用的抗菌材料,夏天出汗也不会有异味。
场景模式我用得不多。系统预设了两百多种,还能自己定制,但实际上常用的就那么几个。倒是通勤模式挺智能,连续几天走同一条路,它会自动推荐路线和座椅设置。代客泊车试过几次,成功率大概七八成,有时候会在车位门口犹豫,不如自己停利索。
开了一年多,我的感受是:这车的科技配置确实多,但真正高频使用的可能就六七成。有些功能需要特定场景才能发挥,平时感知不强;有些功能新鲜劲儿过了,也就那样。不过话说回来,能把这么多技术塞进一台车,并且大部分时候不添乱,已经算及格了。
值不值这个价,得看怎么用。纯粹城市代步,很多高阶功能大概率吃灰。但要是经常跑长途,对舒适性和智能化有要求,这车的综合体验还过得去。就像开头说的,有些东西销售不会细讲,得自己慢慢摸。别指望它十全十美,但确实有些地方做得还行——大概这就是所谓的产品力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