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这天,咱们又要迎来一款新车的上市——启源Q05。这事儿听着挺普通,可你这车还带着两套续航,405和506公里。我一开始就琢磨:这续航咋做到的?这两天我翻了翻资料,才发现它的电池容量差不多也就差个十几kWh,但续航差别怎么那么大?心里暗逼,估计是车重、能耗优化有点不同。
这车车长估个4400多mm,差不多就是个紧凑型SUV。很多朋友可能觉得,尺寸差不多的车,续航长一点,价格能贵一点,那就好比你用100块买两碗米粉,但一碗用好的米,另一碗是普通米,差别明显。启源Q05和元UP比,空间上确实占优势。说到价格,有的网友给出个8.29万起——这个价,算是挺实在的。
心里盘算:如果售价能更低,比如8万左右,它的空间——尤其是后排、储物空间——再优化点,再拼命压缩成本,别说,可能真能低到7万多。你要知道啊,车企和市场都不傻,这个价后面,是不是意味着利润就得打个折?我觉得他们可能还会考虑到未来的电池成本、竞争压力。
这让我想起,之前我和朋友聊天,他说:你看,那会儿一辆紧凑型车,卖到10万,客户还抢着要。我当时还觉得,哇,这车价挺贵的,但市场反应不错。可到后来,明白了,他不光是卖车,还卖附加服务、金融方案。电池这块,市场变化快,成本也不稳定。
你要说,Q05和同价位的其它车型比,比如MG4智趣530版本,差不了多少。那价格一旦逼得低一些,比如8万到10万区间,车企就得想办法控制成本。我还在想——如果售价低到8万多,这车的配置、续航表现还能保证吗?是不是会牺牲点配置?我估算,如果续航能达到405公里,能耗控制得还不错,平均每公里电费心算,估计电池用料也不少。
还有一个问题:卖售价到底会影响销量吗?我猜,市场现在真挺理性的。像我身边的朋友们,觉得电车比燃油车方便多了,但价格敏感。尤其是还没普及到每天都用的到的程度,而我自己尝试算了下,百公里续航在这么价位的电车,能耗成本——充电费、车损——粗算下来,大概在0.3元左右一公里。如果续航没有达到预期,那整体就打折扣。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哎,有个细节挺搞笑的,像个小插曲:一个修理工跟我说,你这电动车跑一百公里,基本上,电池寿命能扛5年。按10万公里算,得换两三次电池,成本得算进去。人家市场销量那么好的电动车校准的,基本上用料差不多都打包在售价里了。你说,这价格真是杀手锏还是逼死车企?
要想进军中端市场,Q05得找到一个平衡点——不是越贵越好,也不能太便宜,便宜了客户质疑,贵了又没人买。我觉得车企应该把心思放在细节,比如空间利用率、车身用料、设计感,比如副驾驶调节的舒服度,或是中控的操控体验。
市场不是只看续航、空间,还看用起来是不是顺手。就像我之前试驾过几款车,有的坐在后排,居然没有一点点手感,仿佛在开火车。这些,都是细碎的体验圈粉或掉粉的东西。
对了,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现在甜头真是缩短了?起售价如果能定在8万到10万,也就是说,7万多的车型基本上就不在话下了。低价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利润要紧缩?还是说无法在研发和品质上投放更多心思?这些问题,留待后续去猜。
最后说一句,启源Q05要不要考虑个更低价格策略?比如像现实中那样,把核心配置锁死在405公里续航,挑两瓶水的价格。你们觉得,真能杀出一条血路吗?或者,市场还会给这个区间更多空间些?
我还在琢磨这车终极价格会不会比预估的更低点,毕竟,车企为抢市场,拼的就是真砍肉的本事。还有那种……哎,总觉得,别让价格战变成炮灰战。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