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行业里又出了一个“吓人”的新闻。某新能源车企公布了财报,净亏损高达40亿元!40亿啊,不是小数目。有人拿这笔钱开玩笑,说够买下一个小型车企了。不少人看到这个数字直接拍桌子:“这不就是烧钱玩命吗?赔成这样还能活?”甚至还有人直接喊,“新能源车是不是已经凉了?”
但别急,咱慢点看——40亿这个亏损,确实挺猛的,但你知道这家企业同期营收是多少吗?300亿!也就是说,营收规模大得吓人,但亏损也很显眼。这就奇怪了:300亿的盘子,怎么就亏成这样了呢?它卖车是赔本儿卖吗?还是还有什么别的原因?要搞明白这个事,咱得把账本铺开来看看。
先从最直观的销量说起。这家企业今年卖了30多万辆车,按台数看,已经是行业头部玩家了。在新能源赛道里,销量排名稳居前五。单车售价也不低,平均价格在30万左右,不是什么廉价小车。这样来看,账面上的营收确实很健康,300亿收入大部分来自卖车,逻辑清晰。那问题出在哪儿呢?为什么卖了这么多车,钱却没赚到,反而亏了这么多?
接着看毛利率。根据财报,这家企业的毛利率是正的,差不多在10%左右。这说明,每卖一辆车,企业是赚钱的,刨去生产和直接成本后,能留下10%的利润。但问题是,这点毛利根本顶不住其他开销——尤其是研发和营销。财报显示,它光研发投入就超过了100亿,再加上全球范围内的营销、渠道扩张、人力成本,最后算下来,就算单车赚钱,公司整体还是亏。这是第一层答案:不是车亏,而是“事情”多,钱花得太猛了。
那为什么研发和营销这么烧钱?咱得把新能源行业拉出来看一看。这个行业现在竞争有多卷,大家心里都有点数——新势力咬传统车企,传统车企追新能源车,外资品牌(像特斯拉)又在降价抢市场。车企们都明白,这不是一个“稳扎稳打”的年代,谁慢半拍,可能直接被踢出局。研发投入大,主要是为了抢技术领先,比如智能驾驶、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这些都是新能源车的核心竞争力。至于营销,那更不用说了,为了抓住市场,几乎各家都在拼命砸钱刷存在感。新势力车企尤其狠,线下店开得一个比一个大,广告投放一个比一个猛——这就是成本。
但你可能会问,“那难道不能悠着点花?非要亏这么多吗?”这个问题说得好,咱再把行业里的其他玩家拉过来对比一下。比如特斯拉,前两年也烧钱烧得厉害,但它靠着几年疯狂投入,终于在技术和规模上跑出来了,成了全球新能源的龙头。国内的新势力里,几乎没有一家不亏损的。理想汽车上半年也亏了几十亿,但销量增长,市场份额也在稳步扩张。传统车企里,比亚迪看起来赚钱,但它的研发投入同样是天文数字——不过因为它跑得早,现在的规模效应已经显现。换句话说,行业里现在基本上都是这套打法:先冲规模、抢技术,然后再逐步盈利。
所以,从行业角度来看,这家车企的亏损其实并不“离谱”。40亿虽然显眼,但它背后的逻辑是:通过高投入换未来的市场份额和技术领先地位。而这套逻辑在新能源车的赛道里,是普遍现象。尤其是新势力车企,都是靠融资烧钱续命——只不过,有的已经融资到第十轮了,有的还停留在C轮。所以,不能只看今天亏了多少,更重要的是看这些钱花得值不值。
再多说一句,这样的亏损是“战略性亏损”,而非“没活路”。战略性亏损本质上是主动选择——企业知道亏损不可避免,但愿意赌市场的爆发,会在一定周期内不断加码。只要融资能力够强,或者未来能快速打开盈利空间,这种亏损是可以接受的。当然,这赌局也有风险——如果市场增长放缓、融资断档,企业就可能陷入困境。所以,市场才会盯着这类车企的现金流和融资能力。只要钱不断,亏损压力就不会变成生存危机。
最后说回这家企业。40亿的亏损看着吓人,但它的营收、销量增长都很健康,毛利率是正的,研发和营销投入逻辑也清晰。更重要的是,它现在手里还有几百亿的现金储备,扛一段时间完全没问题。再结合行业大环境来看,这种亏损其实是“行业惯例”,不论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在经历类似的阶段。未来的关键是——它能不能靠这些投入,把技术、市场份额和品牌价值立住。如果能,那这些亏损就不叫“烧钱”,而是“投资”。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但拆开了,其实是正常操作。对车企来说,输赢不在今天的账本,而在明天的跑道。咱们要盯的,不是表面的亏损数字,而是它后续的每一步棋——走得对不对,稳不稳,有没有把握赢下游戏。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