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来聊聊蔚来汽车,这个名字在咱们国内的新能源车市场里,可以说是响当当的。
但是,这家公司最近几年有个让很多人看不懂的事儿,就是它一直在亏钱,而且亏得还不是小数目。
算下来,从它成立到现在,总共亏损的金额已经超过了一千亿人民币。
光是去年一年,财报上那个亏损的数字就达到了惊人的224个亿。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蔚来的车在路上跑的也不少,看着挺高端,买的人也不少,怎么就亏成这样了呢?
这钱到底都花到哪里去了?
咱们今天就来当回“局外人”,用大白话好好捋一捋这笔账。
首先得说清楚,蔚来不是没挣到钱。
到目前为止,蔚来已经向用户交付了超过六十七万辆汽车,公司的总营业收入也超过了两千亿。
这个收入水平,在任何行业里都算得上是一家规模不小的公司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挣了两千多亿,最后不但没剩下,还倒亏了一千多亿,这说明它的开销实在是太大了。
这就好比一个家庭,夫妻俩月收入加起来好几万,可到了月底还是入不敷出,那肯定是家里的开销项目出了问题。
蔚来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高收入、高支出、高亏损”的尴尬局面。
那么,蔚来最大的开销是什么呢?
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惊讶,是“人”。
蔚来在员工身上的投入,可以说是在同行里遥遥领先的。
我们来看一组最直观的数据:蔚来汽车现在有大约四万五千名员工。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跟它并称为“蔚小理”的另外两家,小鹏汽车的员工数量大约是一万五千人,而销量一直很不错的理想汽车,员工也才三万二千人。
也就是说,蔚来的员工数量几乎是小鹏的三倍,比理想还要多出一万多人。
人多固然可以办大事,但也意味着每个月要发的工资单厚得惊人。
更关键的还不是人多,而是工资高。
根据公开的数据分析,蔚来研发人员的平均年薪高达七十六万元,而行政管理人员的平均年薪也接近三十万。
这个水平在同行里是什么位置呢?
同期的理想和小鹏,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大概在三十五万元左右,行政人员则是十八万上下。
简单计算一下,蔚来付给一个研发人员的工资,差不多够理想或者小鹏雇两个了。
这种不计成本的高薪策略,本意是想吸引最顶尖的人才,打造出最有竞争力的产品。
但从结果来看,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比如去年蔚来花大力气推出的新品牌“乐道”,主打更亲民的市场,但上市第一个月的销量只有八百多辆,并没有因为背后有这样一支“豪华团队”而一炮走红。
这就说明,花了远超同行的钱养人,却没有换来相应的市场回报,这笔账算下来,性价比确实不高。
说完了“人”的成本,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大头开销:“场子”和“服务”。
蔚来从诞生之初,就给自己定了一个非常高的调子,那就是要给用户提供极致的服务体验。
这个理念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核心商圈的蔚来中心(NIO House)。
去过的人都知道,那地方根本不像一个传统的汽车4S店,更像一个集咖啡馆、图书馆、共享办公、甚至是儿童乐园于一体的高级会所。
环境确实一流,体验感也拉满了,但维持这种“高大上”的成本也是天文数字。
据行业内估算,一个蔚来中心一年的运营维护费用,可能高达两千万人民币,这是传统4S店成本的三倍以上。
这些钱,最终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分摊到每一辆车的价格里。
与此配套的,是蔚来那个庞大的客服团队。
为了做到“服务无忧”,蔚来建立了一支多达八千人的客服和用户服务团队。
这个数字也相当惊人。
有好事者算过一笔账,如果把这八千人的工资和运营成本,平摊到蔚来现有的几十万车主身上,相当于每个车主每年要为这项服务额外支付大约四千块钱。
当蔚来主要销售四五十万的高端车型时,这点成本或许还能被高昂的车价所覆盖。
但现在,随着蔚来也开始推出二十多万的车型,试图向下拓展市场时,这点微薄的利润空间,就很难再支撑起如此“奢侈”的服务体系了。
这就好比你开一家面馆,非要给每个客人都配一个一对一的服务员,那这碗面的价格,恐怕就没人能接受了。
最后,也是蔚来模式中最具争议性,同时也是财务上一个巨大包袱的,就是它的换电站网络。
必须承认,换电这个想法本身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它被认为是解决电动车补能焦虑的最佳方案之一。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蓝图,蔚来可以说是下了血本。
截至目前,蔚来在全国已经建成了超过三千座换电站,每一个站点的建设和设备成本,都在三百万元以上。
粗略一算,光是这项固定资产投资,蔚来在过去几年就砸进去了超过两百亿的真金白银。
钱是花出去了,但预想中的收益却迟迟没有到来。
按照蔚来最初的设想,换电站要实现盈利,主要得靠出租车、网约车这类高频次使用的营运车辆。
一个换电站,如果每天能完成60次换电服务,基本上就能达到收支平衡。
但现实情况是,目前使用换电服务的主力军,绝大多数是普通的私人车主。
私家车的使用频率哪有那么高,一个星期换一次电都算频繁了。
这就导致,蔚来换电站的平均每日换电次数只有35次左右,连保本的及格线都达不到。
大量的换电站和昂贵的设备,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闲置状态。
这就好比你投资巨额资金修了一条双向八车道的高速公路,结果每天在上面跑的,只有零零星星的几辆私家车,连过路费都收不回建设成本。
这笔巨大的投资,没有形成有效的现金流,反而像一个无底洞,持续地消耗着公司的资金。
所有这些高昂的成本,最终都体现在了公司的毛利率上。
所谓毛利率,简单来说,就是卖出一件商品本身能赚多少钱,还没算上营销、管理这些费用。
在2021年,蔚来的毛利率还能达到不错的18.9%,但到了去年,已经下滑到不足10%。
而它的竞争对手们,小鹏能维持在14%左右,理想汽车更是凭借出色的成本控制,做到了20%以上。
这意味着,理想每卖一辆车,光是车本身赚的钱,就是蔚来的两倍还多。
当卖车本身都不怎么赚钱了,还要去覆盖那么多的人员、门店和换电站开销,亏损自然就在所难免。
总而言之,蔚来今天的困境,不是因为产品不好,也不是因为方向错了,而是在于它的运营模式太“重”了,花钱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挣钱的速度。
这种烧钱换市场的模式,在资本充裕的时候或许还能维持,但要想实现长久的健康发展,学会如何“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上,才是蔚来眼下最需要解决的难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