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电动车崛起,南方高温考验续航,新能源车面临大考

最近几年,要说咱们国家最让人扬眉吐气、走在世界前列的产业,新能源电动车绝对算一个。

大街小巷里,绿牌车越来越多,各种新品牌、新技术层出不穷,好像昨天还在讨论哪个车好看,今天大家就在聊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了。

“中国制造”在汽车这个领域,确实是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中国制造电动车崛起,南方高温考验续航,新能源车面临大考-有驾

可是,今年夏天南方的一场持续高温,却像一场突击大考,毫不留情地把风头正劲的电动车推到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上,也引发了不少车主的疑问和焦虑。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是天气太热了。

南方很多城市动不动就冲上40摄氏度,地表温度更是高得吓人。

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很多电动车主发现了一个让他们头疼的问题:车的续航里程掉得太快了。

不少人在网上抱怨,说自己充满电标称能跑五百公里的车,现在实际也就跑个三百五六十公里,续航直接打了七折。

要是再把空调开足,那电量简直就像开了闸的水龙头,看着仪表盘上往下掉的数字,心里都跟着发慌。

于是,各种质疑的声音就出来了:“这电动车是不是还不太行啊?冬天怕冷,夏天又怕热,也太娇贵了。”“花几十万买个车,结果用起来还得看老天爷的脸色,这不成了‘电动爹’吗?”

这些抱怨和疑问非常真实,也确实反映了当前电动车在极端高温环境下遇到的技术挑战。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件事掰开来,仔细看看问题出在哪,再看看整个行业是怎么应对的,你可能会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

这场高温“烤”验,暴露的不仅是问题,更是我们整个产业链惊人的反应速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什么天一热,电动车的续航就缩水了?

这里面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就是空调。

这跟咱们家里的空调一个道理,制冷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燃油车开空调,烧的是油,咱们顶多就是感觉油耗高了点。

但电动车不一样,它消耗的是电池里宝贵的电量,而这个电量直接关系到车能跑多远。

在四十多度的天气里,车内被晒得像个烤箱,空调系统必须拼尽全力去降温,耗电量自然就大了。

中国制造电动车崛起,南方高温考验续航,新能源车面临大考-有驾

有数据显示,在高温天气下,空调的耗电量甚至能占到整车总能耗的20%以上,这部分电量消耗掉,续航里程自然就短了一大截。

第二个原因,就涉及到电动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了。

咱们现在用的主流是锂电池,它对温度非常敏感,可以说是个“怕冷又怕热”的主儿。

温度太低,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变慢,活性降低,放不出电;温度太高呢,虽然活性增强了,但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会变得过于剧烈和不稳定,这不仅会加速电池老化、缩短它的使用寿命,还会带来安全隐患。

为了保护电池,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在检测到温度过高时,会主动限制电池的输出功率,同时启动散热系统给电池降温。

这个散热系统,不管是风冷还是液冷,它自己也需要耗电。

所以,高温天开车,一部分电量被空调“吃”掉了,还有一部分电量被用来给电池“防暑降温”了,一来二去,真正用在驱动车轮上的电量就少了,续-航打折也就在所难免了。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更有价值的是看我们如何解决问题。

就在很多车主还在为“续航刺客”头疼的时候,解决方案已经从四面八方涌现出来了。

一方面,是咱们广大车主在实际使用中总结出的各种“土办法”。

比如,现在很多电动车车友群里都流传着一个省电小妙招:上车后别急着开空调,先打开所有车窗,让车内外空气流通个半分钟,把车里的热气先排出去,然后再关窗开空调。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操作,能让空调的负担大大减轻,有车主实测过,比直接开内循环制冷能省下15%的电。

还有,大家发现把车停在地下车库或者有遮阳棚的地方,远比停在露天暴晒下能保住更多的续航,甚至能多出20%。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用车习惯,其实都是在帮助车辆规避极端工况,用更聪明的方式来用车。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车企和供应链厂商们拿出的“硬核”技术方案。

他们比消费者更早地预见到了这些问题,并且已经行动起来了。

针对电池怕热的问题,现在新上市的车型几乎都把更高效的电池热管理系统作为了标配。

中国制造电动车崛起,南方高温考验续航,新能源车面临大考-有驾

比如,一些新车增加了“停车哨兵”或类似的功能,在你锁车离开后,系统如果检测到电池温度过高,会自动启动散热风扇或者液冷循环泵,提前给电池降温。

有车主在深圳做过测试,同样在烈日下暴晒一天,他的新款车在启动时,电池温度就比朋友的老款车低了将近十摄氏度。

这十度,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安全和性能的提升。

针对空调耗电这个老大难,除了硬件上使用更节能的热泵空调外,软件上的优化也越来越智能。

比如,有品牌通过系统升级,推出了“智能预约启动”功能。

你可以在下班前通过手机APP提前启动车辆的通风和空调系统,等你走到车边时,车内已经是一个凉爽舒适的温度了,而且整个过程是系统优化过的最省电模式,比人手动操作要科学得多。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治标”的办法,真正要“治本”,还得靠电池技术的根本性突破。

而这,恰恰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就在上个月,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的宁德时代,公布了一项非常振奋人心的数据。

他们研发的新一代耐高温电池包,在45摄氏度的严苛环境下进行测试,续航里程的衰减率竟然能控制在15%以内。

这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目前行业里的平均水平,在同样环境下续航衰减30%以上是常态。

宁德时代的技术,相当于把高温下的电量损失减少了一半还多。

虽然搭载这款新电池的汽车还没大规模上市,但它清晰地告诉我们,从技术路线上,我们已经找到了攻克这个难题的方法。

所以你看,从用户自发总结省电攻略,到充电APP贴心地标注出带顶棚的充电桩;从车企快速迭代热管理系统和智能座舱功能,再到上游供应链拿出革命性的电池技术。

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围绕着高温这个痛点,进行着一场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全方位升级。

这并不是一个“中国制造”被打脸的故事,恰恰相反,它是一个技术在真实市场需求和严苛环境考验下,被倒逼着加速进化的故事。

发现问题,然后快速地、系统性地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实力的体现。

今天我们还在讨论如何找树荫停车,如何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充电能延长电池寿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新一代耐高温电池普及后,电动车敢于在说明书上写下“承诺高温环境下续航不打折”,那才是真正宣告技术胜利的时刻。

而现在,我们正稳步地走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