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车,真算得上性价比超级高的纯电SUV了。我经历了不少试车,也看了不少同价位的国产车和合资车,哪个细节都琢磨了个遍,心里就有个感觉:这个价位能拿到这样的底盘质感和配置,真的没得挑。
我刚翻了下笔记,算了一下,这款P7的成本结构,90%的技术和零件其实都是供应链上的通用货。用个比喻吧,它就像你家厨房的各种原料——菜、油、盐,都是标准化的产物,调味料倒是每家不同,但主料都是差不多的。像它的三元锂电池,有几家供应商都能供货,宁德时代也不算稀罕。
你说它的配置能和合资品牌比拼吗?我觉得,除了品牌溢价,配置真不差。15万左右的落地价,带着接近90kWh的大电池,续航650km,绝对够用。平时市区跑,基本都不用担心电不够。我朋友开着同价位的国产电车,续航明显差点事儿,尽管动力都差不多,但电池的品质,真的差一截。
人们最关心的还是底盘。这事,得讲讲。调校得很成熟,悬挂韧性十足。因为它用的是双叉臂前悬和五连杆后悬,结构上就比很多国产车用冲梁加钢板的舒适性和稳度强得多。有人说:你这不算高端悬挂吧?但我认为,十多万的车,能用上这些日系传统策略,就是在成本控制和调校上都挺有工夫。
你试过国产一些豪华点的电车,比如几万块的库存试驾车,那悬挂偏硬或者软,不搭调,反正没有这台车调得稳。今年某次试驾,后面路面碎石处理得比我预想中还要到位。它的后驱版本200kW,马力272匹,油门反应顺,踩下去不拖泥带水。四驱更是有470马力,起步瞬间就能感受到推背感。平路上开,静谧程度几乎能跟百万豪车比。这方面不矛盾,我觉得它的机械素质很好。
你会问:这么高的机械品质,价格怎么那么便宜?这也是为什么我会用性价比来形容的。现在这个价,算是把很多合资品牌的基础做足了。合资的品牌不差,但大多它们的价格,或多或少都在溢价上打了折扣。就像我刚才看过一个朋友的评论:你花一样的钱,能买到硬派底盘和超大续航的纯电SUV,觉得还不值?我就想,是啊,真要拼配置,要拼机械素质,真的没得比。
再说到用料。其实硬核也不是空话。它的全车高强度钢占比到68%,车身硬朗。不过你别误会,我心里一直有个小疑问:像这样的结构,长远来看,修复成本是不是比普通车高?这个你怎么看?
我还想到一件事:前面说底盘调教很出色,但现在的电车,驾驶感其实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软件调校。有人说,这辆车的L2级驾驶辅助,体验还挺直观的。我觉得它的驾驶辅助还算不错,反应快,跟上了智能化的节奏。可问题来了,技术再好,来的时候也别指望开到极致上路。有次我朋友开着它在市区绕弯,突然出现的变线提醒,让我觉得,哎,这车还能用这么贴心的智能辅助的感觉。
(这段先按下不表)最吸引我的是这车的底盘感觉。用料扎实,调校中规中矩,下次试驾,我自己还打算带个朋友来感受一下它的操控。你会不会觉得,现在不仅是配置能吸引人,机械素质也逐渐回归讲究了?
说了那么多,其实我心里还有个小猜测:没细想过,电池的实用性和耐用性,未来的保值率会不会比燃油车高一些?毕竟现在二手市场还没有完全开启这块,但某些指标已在告诉我:电池的耐用性在不断提升,20万公里可能都不算极限。
好吧,最后我还想补充一句:你看那些国产汽车厂商,一年搞一次新车,配置都能玩到极致,但底盘调校、机械质感,真不是一朝一夕能赶上的。这个P7,能用实打实的底盘、续航和配置,硬碰硬和友商掰手腕,真挺看好它的。
对了,你有没有注意到它的用料——比如中控屏幕用的高通8155芯片,反应特别流畅。这个细节其实代表了它在硬件上的用心。是不是还挺落地的?
我知道,现在的消费已经不单纯看配置,而是看整车调调、用料、调校。也许过几年,这款P7会变成一个标杆案例,给国产车族一些启示。你觉得,在预算之内,最值你的,除了配置,还应该考虑哪些细节?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