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消息让不少人心里咯噔一下,那就是广汽集团发布了上半年的业绩预告,预计要亏损超过18个亿,甚至可能达到26个亿。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这是广汽集团这二十年来,头一次在半年报里出现赤字,可以说是创了个不太光彩的纪录。
如果再去掉一些非经常性的收益和损失,这个窟窿可能更大,预计在21亿到32亿之间。
财务数据不好看,背后对应的肯定是车卖得不理想。
根据公布的产销数据,今年上半年广汽集团总共卖了75万多辆车,比去年同期下滑了超过12%。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广汽这么大一个汽车集团,家大业大的,怎么突然之间就陷入了这么大的困境?
这背后,到底是谁拖了后腿?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广汽集团的家底掰开来,好好看一看。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广汽集团给人的印象就是稳健,而这份稳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它的合资品牌上的,尤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
在燃油车时代,这“两田”可以说是广汽集团手里最硬的两张王牌,是名副其实的“利润奶牛”。
那时候买车,丰田的皮实耐用、省油省心,本田的动力技术、驾驶乐趣,都是无数家庭购车时的重要参考。
靠着这两大品牌的强大市场号召力,广汽集团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可以说是稳坐钓鱼台。
但是,时代的大潮说变就变,当中国汽车市场开始全面拥抱新能源的时候,风向彻底变了。
当国内的比亚迪、蔚来、理想等品牌用全新的电动技术、智能座舱和用户服务重新定义汽车的时候,曾经的巨头“两田”却显得有些步履蹒跚。
它们不是没有推出电动车,比如广汽丰田的bZ4X和广汽本田的e:NP1极湃1,但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水花。
很多消费者觉得,这些车型的设计和智能化水平,与同价位的中国品牌新能源车相比,似乎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市场是残酷的,消费者的选择就是最直接的反馈。
今年上半年,广汽本田的销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广汽丰田虽然整体表现稍好,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所以说,合资品牌这根曾经最粗壮的顶梁柱,现在有些撑不住了。
那个单靠挂着外国品牌标志就能轻松赚钱的时代,确实是一去不复返了。
如果说合资品牌的下滑是在意料之中,毕竟这是整个市场转型带来的普遍现象,那么广汽集团自主品牌的表现则更让人感到惋惜。
因为广汽并非没有技术实力,也不是没有远见。
实际上,广汽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非常早,旗下的广汽埃安一度是新能源市场上的明星,销量仅次于比亚迪,风光无限。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埃安在快速占领市场的同时,也给自己贴上了一个难以撕掉的标签——“网约车”。
在大街小巷,我们能看到大量的埃安汽车作为营运车辆穿梭,这虽然证明了其产品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但也无形中固化了它在普通家庭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一个品牌一旦与“网约车”深度绑定,想要再往上走,去冲击更高端的私人消费市场,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广汽集团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推出了一个全新的高端品牌——昊铂(Hyper),意图很明显,就是想另起炉灶,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的、面向私人用户的品牌形象。
昊铂GT刚亮相时,凭借着拉风的剪刀门设计,确实吸引了不少目光。
可当最初的新鲜感过去后,人们发现,在最核心的电池技术、智能驾驶和座舱体验上,昊铂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相比,似乎并没有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比较突出,而定价又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就这样,昊铂错失了最好的市场窗口期,至今没能真正扛起品牌向上的大旗。
再看广汽的另一个自主核心——广汽传祺,在燃油车领域,它同样面临着来自各个自主品牌和降价合资品牌的双重夹击。
现在,传祺正在进行一场破釜沉舟式的自救,比如推出了更豪华的M8宗师乾崑版,还与科技巨头华为展开深度合作,成立了新的合资公司“华望”,这些举动都透露出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决绝。
但新项目的研发、投产和市场推广都需要时间和巨大的资金投入,短期内很难立竿见GH效,为集团的利润做出贡献。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广汽集团今天面临的困境,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两条战线同时出现了问题。
合资品牌这台过去的“印钞机”,因为在电动化转型中慢了半拍,导致马力减弱;而寄予厚望的自主品牌,又因为在品牌战略、产品定义等关键环节上出现了偏差,没能及时跟上,形成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这种多维度、系统性的战略失误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今年上半年销量和利润的双双下滑。
在如今这个竞争已经白热化的中国汽车市场,每家车企都如同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一个巨人,在这样的前提下,被两条失速的腿拖入了水中,虽然体量巨大不至于立刻沉没,但想要在激流中重新站稳脚跟,其难度可想而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