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十月销量33662台,超过Model Y了,这事儿是真的挺让人意外的。原先我以为特斯拉Model Y销量碾压同级别对手,是稳稳的事儿,但小米这波表现,确实给了大家一个哎,雷总是认真的的信号。毕竟车市这盘棋,不是光拼营销和数据还能吹的,得看实际车咋样。
先说销量,本月小米YU7多出了不小的优势,Model Y据说只卖了大概3万多台(这个数据是体感估,官方没完全公开),差了几千辆。小米这数字对油炸圈层和年轻消费群体冲击力挺大,毕竟YU7起步价大约25.35万人民币,跟毛豆的价格区间接近。这里得提一句,我一朋友小刘,刚跟我抱怨他买了Model Y,花了钱还没开够痛快,原因一是交付晚,二是配置不够丰富,尤其是座椅和内饰,比起同价位小米车,感觉差距挺明显。
产品配置这块,YU7全系标配零重力座椅就是巨大的卖点,对年轻人特别有诱惑。座椅本来就是买车的大杀器,特别用心设计的乘坐体验对于经常开长途的用户来说,感受差别非常明显。再加上3.23秒的百公里加速成绩(这是官方宣称数字,估摸着实际效果也差不到哪儿去),直接击中了年轻羡慕速度与科技感的心理。这速度加标配座椅,你说小米汽车还能不火吗?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之前写过特斯拉Model Y和小米YU7在供应链这块的差别。特斯拉自建电池和半自动驾驶硬件有着先发优势,但产能受限,每次涨价又带来投诉,影响一票潜在用户。而小米在供应链上走的是多元供应链策略,不想跟谁绑死,像采购零部件就分散供货商,保持灵活,中间环节还能砍点成本。就像你做菜,有时候用不同的食材搭配,口感和价格都能调控得更好。虽然这种多供应商方式稳定性没特斯拉强,但对交付效率提升挺有帮助。
说句实在的,我前面有点太信特斯拉独角兽光环了,没想到小米也能这么快爬坡。其实工程师告诉我,这背后还有个关键词软件定义车,小米在软硬件整合上使出了浑身解数。说白了就是,他们在安卓生态上搭车,软件更新频率快,功能也多。年轻用户这样一句话总结——你的小米车比我特斯拉还智能,更新还迅速。这话虽带情绪,但不全无道理啊。
产能这事儿还得打个问号。听一个4S店销售说,小米还有20万台大订单在排队交付中,虽然这个数字听起来挺激动人心的,但实际交货周期至少得半年才有戏。你说,这样的排产压力会不会在明年某个时间点反而因供货不及时拉低用户满意度?我自己也没把握,这段先按下不表。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和特斯拉相比,小米YU7到底哪个更香?我个人觉得,这除了看品牌忠诚度,也靠具体需求。特斯拉Model Y的自动驾驶辅助算是行业标杆之一,这一点小米目前确实没法完全比肩。休息的时候我跟老李(修车的师傅)聊,他说特斯拉的OTA更新虽然频繁,但有时候软件稳定性让人头疼,起码小米的更新相对没那么激进,反倒更稳当一些。
顺带一说,保值率估算这块我算了个粗略数,小米新车价格和技术迭代速度,可能保值率比特斯拉低3—5个百分点左右(仅凭圈内小道消息和我自己算的,不保证准确)。这是因为很多消费者还是惯往老特斯拉里砸钱,次级市场更活跃。虽然总体销量和产品力双双上升,但二手市场怎么表现还要观察。
小跑题一秒,聊聊我自己的小烦恼:最近在车间,和几位同行聊起,不少人嫌智能汽车配置繁杂的维护麻烦。雷总家的小米YU7有多智能我不太清楚,但我知道,智能再多,如果修理工没招,用户遇到小毛病还得花钱和时间,买车还愁维修日常——可真是个麻烦事。我这个自媒体写起来倒挺方便,但换我自己要买,我肯定得琢磨再三。
再回到产品上,小米YU7的外观设计是大杀器。说实话,上次看照片时,我第一反应是这不像小米,反而更偏向未来科幻风,弧线柔美又搭配犀利的大灯设计,这姿态确实像张青春脸。尤其是黑曜石黑配色(这颜色名字听销售说的),个人觉得特别帅气。这种设计,年轻女性买家相当中意。
我也有一个没细想过的猜测:未来小米会不会把MIUI生态和汽车做更深层结合,甚至推出类似手机应用商店的车载应用市场?这要是能搞成,车就不光是交通工具,更成了生活必需品的延伸设备。虽然现在讲太远,但和雷总整事情的风格对上了。
那么最后我想问你们,汽车好不好,销量能说明一部分,但你愿意基于销量去买车吗?还是更看实际体验和口碑?你身边有朋友入手小米YU7了吗?他的反馈又是怎样的?这个故事,还真挺值得关注。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