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油电同智如何实现技术同源,体验同优?

2025年,油电同智如何实现技术同源,体验同优?-有驾

【摘要】2025年,全民智驾的浪潮席卷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在智能化浪潮的助推下继续高歌猛进,渗透率不断突破新高,逼近60%。

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量不断攀升的情景下,保有牢固基本盘、底蕴深厚的燃油车销量其实也在回暖。如今,技术条件逐渐成熟,燃油车这片市场也正在追赶如火如荼的智能化浪潮。

但汽车智能化并不是要割裂油车和电车。“油电同智”的探索,其价值超越了商业成功本身,也是对汽车产业转型路径的一种重要修正和补充,是一场关乎技术普惠与用户体验的平权运动。

以下是正文:

01

“油车不智”背后的行业悖论

带有智驾功能的车型卖的风生水起,车企疯狂内卷智驾功能,本身说明我国用户认可智驾功能、需要智驾功能。因此,在车型中占据半壁江山的燃油车少做智驾并非是用户需求问题,而是源于内生在汽车产业链问题的三大难题。

其一,技术路线的电车优先。业内普遍认为,与纯电平台相比,燃油车实现高阶智能驾驶面临三大工程困境:散热难、电子电气架构不适配、动力控制难。

具体而言,传统燃油车则因电子电气架构相对陈旧,受限于12V/48V低压平台和有限的散热能力,难以支撑高阶智能驾驶所需的算力运算和传感器的稳定运行。且现有燃油车的油门、制动、转向均是机械结构,从控制指令到发动机、变速箱、传动轴的响应链条长,想要实现平顺精准地控制极为不易。

而智能驾驶自诞生起便依托电车,特斯拉和中国的“蔚小理”等都是做电车出身。现行主流智驾方案则多依赖大算力芯片、激光雷达等复杂传感器,这要求汽车拥有充足的供电能力,车辆架构也要为传感器的安装和高带宽通信能力提供空间与支持。因此,在工程方面,电车天然适配智能化。

其二,供应链存在路径依赖。一款燃油车的开发周期通常长达3-5年,零部件供应商在早期介入后,其产品规格、接口协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基本锁定。这种“瀑布式”开发模式追求的是稳定性和一致性,无法适应智驾领域“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互联网节奏。

而且,传统模式下主机厂将关键硬件子系统完全外包给Tier-1供应商,自身并不完全掌握核心软件代码。当需要整合一个需要与车辆动力、转向、制动等底层系统深度交互的智驾系统时,主机厂不得不协调多个“黑盒”供应商,其复杂度和沟通成本极高,效率低下。因此传统燃油车供应链在应对高阶智能驾驶所需的快速迭代、软硬件整合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其三,商业模式的错配。起初,车企为抢占面向未来的电动汽车市场,战略上优先发展电动化相关技术,因此可能在主观上减少了对燃油车智能化的投入,导致了市场供给不足。而且,开发一套高阶智驾系统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电车的智驾系统无法复用到燃油车上,必须重新定制化研发。这会导致燃油车整车成本飙升,而对在“智能”与“电动”强绑定的行业现状下还想选购燃油车的客户来说,智驾功能往往只是锦上添花,支付意愿可能不强。

正因如此,在燃油平台上实现高阶智驾,犹如在“旧地基上盖摩天楼”,既需突破技术壁垒,也需权衡商业现实。

02

如何破局

过去不做、难做,不意味着未来也不可能。“燃油车做不好智驾”只是在智能化发展初期,基于客观技术差距、商业策略差异和大众认知偏见共同作用下的阶段性状况。

智驾的核心始终在于算法、数据和芯片,工程上难题终会被拥有强大工程能力和追赶决心的传统车企克服,更何况还有智驾供应商的技术支持。

举例而言,从2024年喊出“油电同智”的口号后,上汽大众用一年时间证明了燃油车智能化的可行性,在2025年9月底推出上汽大众Pro家族2026款。

上汽大众Pro家族2026款,并非是一次简单的车型换代或功能增配,而是上汽大众“油电同智”战略下的一个系统性解决方案,全系搭载了具备高速领航功能的IQ.Pilot增强驾驶辅助系统,能在高速上实现领航驾驶、且不依赖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

这一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从核心感知技术到底层工程适配的全链路创新与深度融合,旨在为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燃油车用户提供与主流电动车同等水准的智能驾驶体验。

这个基石在于技术同源。这次2026款Pro家族搭载的“卓驭惯导双目”感知系统,是确保智能体验起点一致的核心。这套系统已是一款成熟的、经过量产验证的技术,同时服务于电车和油车。

其原理是通过仿生双目视觉,利用视差计算直接生成高精度稠密三维点云,具备物理层面的、不依赖预学习的深度感知能力。这双“眼睛”再融合六轴IMU(惯性测量单元),形成了视觉惯导融合系统(VINS),即便在急加速、颠簸路面等极端工况下也能保持精准的位姿估算。

这意味着,无论是电车还是油车,都基于同一套先进的感知“大脑”来理解世界,从根源上打破了“带电才能智能”的偏见。

在“技术同源”的宗旨下,卓驭与上汽大众的联合工程团队针对燃油车平台的固有特性进行了深度同步的工程创新,主要攻克了三大难题:

其一,散热结构创新。面对燃油车发动机舱作为“大热源”且无法直接套用水冷的挑战,工程团队回归“第一性原理”,坚信“只要人能坐在车里,就一定能找到位置安装”。他们重新设计了域控的安装位置以远离热源,并创新性地采用了“风冷+增强辅助设计” 的散热方案,在无额外水冷系统的前提下,确保了智驾域控制器在极端温度下的稳定运行。

其二,动力响应的精准控制。针对燃油车发动机、变速箱响应存在“机械迟滞”的特性,卓驭开发了专属的非线性优化控制算法。经过1400余天、超10万公里的精细化标定,该算法能够精准控制传统机械部件,使燃油车在开启高快NOA时,加速、减速等动作都能保持如电车般平顺自然的体验,实现了“人车合一”的操控感。

其三,通讯协议与整车架构的深度集成。在传统分布式ECU和相对封闭的通讯协议背景下,实现基于中央域控制器的系统级集成被形容为“绑着手脚游泳”。联合团队凭借上汽大众中外双方对中国市场变化的高度一致认知,共同突破原有的ECU和控制协议限制,打通了与辅助驾驶相关的所有关联件的通讯协议和功能适配,完成了在传统架构上“盖摩天楼”的工程创举。

这也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回应,证明了智能驾驶的边界不再由动力形式决定,而是由技术深度与工程落地的能力所定义。

03

纯视觉方案为何是关键

既然燃油车智能化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如何将其总结为一条可复用的道路就成了关键。

本次二者合作的“卓驭惯导双目”方案,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使其更适合成为燃油车智能升级的主流路径:

成本方面,燃油车市场,尤其是20万以下的主流价位区间,对成本极为敏感。纯视觉方案的核心优势在于,以极具竞争力的成本提供了高阶智能驾驶能力。

这种成本控制能力使得高阶智驾不再是高端电动车的专属。市场数据也验证了其成功,2026版Pro家族上市后,帕萨特家族、途观家族、途昂家族这三个上汽大众油车明星产品的整体市占率提升了很多,这是最直接的表现。

纯视觉方案的另一个关键优势在于其技术路径的独立性,即不依赖于高精地图的“无图方案”,这完美契合了中国复杂多变的道路国情。

激光雷达方案常与高精地图强绑定,以提升感知精度和规划可靠性。但高精地图存在采集成本高、更新速度慢的痛点,难以跟上中国道路日新月异的变化。纯视觉方案通过模仿人眼立体感知原理,能够直接生成稠密的3D点云,实时感知和判断道路环境,增强了系统的适应性和普及性。

需要明白,燃油车智能化的重要一环,是服务于对价格十分敏感的传统市场,让汽车行业的另一半消费者也享受到智能驾驶技术带来的普惠。

未来,智驾系统在高温、振动环境下仍保持可靠的能力会得到更多历练,这些解决方案一旦成熟,就可以反哺到所有车型的智驾系统设计中,尤其是在提升系统能效比和恶劣工况下的稳定性方面,为整个行业树立更高的工程化标准。

燃油车智能化可能不仅是一半消费者获得技术普惠的过程,也会作为一种市场校正力,推动行业从追逐参数巅峰回归到成本、实效与普适性的平衡。

04

尾声:平等的智能,才是真正的出行革命

汽车产业的智能化革命,其终极目标不应是制造新的不平等,而应是让更安全、更便捷的出行体验惠及每一位用户,无论选择何种动力。

“油电同智”的探索,其价值超越了商业成功本身,也是对汽车产业转型路径的一种重要修正和补充,是一场关乎技术普惠与用户体验的平权运动。

当智能不再是电车的专属标签,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市场将迎来一个更加多元、竞争也更趋理性的新阶段。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