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维护中,润滑脂(俗称 “黄油”)是底盘、轮轴、球头等机械部件的 “保护神”,正确添加能减少磨损、延长寿命。但如果用错或操作不当,反而会加速部件损坏。以下是汽车添加润滑脂的核心注意事项,新手也能看懂:
0 号~1 号:偏稀,适合低温环境(如冬季底盘万向节),流动性好但易流失;
2 号~3 号:最常用,中等硬度,适合轮轴、球头、悬挂关节(大多数家用车首选 2 号);
误区:不是 “越稠越好”!硬度过高(如 3 号)会增加转动阻力,导致部件负荷增大。
普通部位(如车门铰链、天窗轨道):滴点>120℃即可;
高温部位(如刹车分泵、传动轴):必须选滴点>180℃的合成润滑脂(如锂基脂、复合铝基脂),避免高温融化甩漏。
底盘、轮毂轴承:长期接触泥水,选 “钙基脂” 或 “锂基脂”(抗水性强);
忌用 “钠基脂”:遇水易乳化失效,绝对不能用于底盘等潮湿部位。
说明书会明确标注各部件推荐的润滑脂类型(如 “NLGI 2 号锂基脂”),直接按原厂要求购买,避免凭经验选错。
用抹布或专用清洗剂(如煤油)擦净部件表面的旧脂、泥土、金属碎屑(残留杂质会加剧磨损);
尤其注意:轮毂轴承换脂时,需用高压气枪吹净缝隙中的旧脂,避免新旧脂混合导致性能下降。
转动球头、万向节,若有异响、卡顿,可能是轴承磨损或润滑脂失效,需先检修再添加;
橡胶部件(如防尘套)若开裂,需先更换再注脂,否则新脂会很快被污染或流失。
轴承类:填充量为腔体容积的 1/3~1/2(填满会导致运转时阻力增大、发热加剧);
关节类(如车门铰链):薄薄涂一层即可,过量会吸附灰尘形成 “磨料”。
手动黄油枪:适合底盘球头、悬挂关节,注意连接时确保枪嘴与注油嘴紧密贴合,避免空气进入;
注射器 / 小毛刷:用于天窗轨道、玻璃升降器等精细部位,精准控制用量。
锂基脂、钙基脂、复合脂的稠化剂不同,混用会导致胶体结构破坏,出现分油、硬化等问题;
若更换不同品牌 / 类型,需彻底清除旧脂后再添加。
北方地区冬季,改用低凝固点的合成润滑脂(如含硅油成分),避免低温硬化(启动时部件卡滞);
车门锁、玻璃导轨等易结冰部位,可涂少量防冻润滑脂,防止冻住。
底盘部件涉水后,润滑脂可能被冲刷或混入泥沙,建议冲洗底盘后,对球头、万向节等补注一次脂。
夏季跑长途前,检查轮毂轴承、刹车系统的润滑脂是否因高温变稀流失,及时补加耐高温型脂。
用干净抹布擦去部件表面溢出的脂,避免吸附灰尘(尤其底盘、发动机舱等易脏区域)。
转动添加部位(如方向盘、车轮),确认无异常阻力或异响,若有卡顿,可能是注脂过多或杂质未清理。
常规部位(车门铰链、天窗轨道):每 1~2 万公里或半年一次;
关键部位(轮毂轴承、传动轴):每 4~6 万公里或结合大保养检查,根据磨损情况决定是否更换。
用机油代替润滑脂:机油高温易流失,无法形成持久油膜,导致部件干磨;
忽略 “防尘密封”:注脂后务必装回防尘套 / 密封圈,否则水汽、灰尘会直接入侵;
“终身免维护” 部件别轻信:部分车企宣传的 “免维护轴承”,实际仍需定期检查,极端工况下建议主动补脂。
选对型、清干净、量适中、防混用、按季换
小小润滑脂,做好了能让底盘 “丝滑十年”,做错了可能引发轴承抱死、部件异响等大问题。养护无小事,按手册操作,定期检查,才是省钱又省心的秘诀!
如果不确定某部件该用什么脂,直接拍照咨询 4S 店或维修技师,避免踩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