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信部的监督下,中国车企的智驾系统都改成了辅助驾驶,避免用户过度依赖尚不成熟的智驾技术,带来安全隐患。
这对于理想汽车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众所周知,理想汽车创始人曾在社交媒体上坦言要成为一家人工智能企业,而不是单纯的新能源车企。
原本已经实现盈利的理想汽车,可以借助新能源汽车产业红利和汽车智能化趋势。
一步步转向人工智能平台,成为既像华为这样的数字科技平台,又像头部车企比亚迪这样的全能汽车企业。
但小米汽车事故让市场上一味宣传智能化的车企,感受到了风险,理想汽车也不例外。
这意味着理想汽车的智能化转型计划搁浅。
理想汽车如此迫切转型人工智能企业,不止是看到行业趋势。
还有自身产品经营增长的考量,理想汽车的增程汽车产品系列,已经陷入增长颓势了。
若不加速转向汽车智能化,理想汽车集体户陷入“成也增程,败也增程”经营困境。
增程式微,电混崛起
随着中高端纯电车型市场饱和,2025年造车新势力品牌和传统车企的竞争不再围绕纯电车型,而是转移到了电混车型上。
各大车企混动车型上市,使得今年一季度电混汽车产品销量大增,强势崛起。
相比之下,增程汽车却面临增长颓势,一季度理想汽车L系列车型,销量不佳。
一直未能突破月销4万的关口,对比去年销量数据,已经明显下滑了。
这也是早期理想汽车能够超越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成为第一个扭亏为盈的互联网车企的依仗。
在大家都不看好增程汽车的时候,坚持增程汽车产品路线,李想的产品思维可谓单刀直入,最终获得成功。
然而变数也随着而来,理想L6系列的成功,未能在后续的L7系列车型延续,甚至连L6基本盘也出现销量下降。
若L系列车型销量一直上不去,那么下半年发布的理想汽车的新车型I8和I6都会面临销售压力,今年实现70万销量目标恐难实现。
李想也采取了应对措施,试图在上海国际车展,通过增加L系列车型配置,来提升销量,但收效甚微。
守不住增程汽车产品基本盘,就意味着理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在下降,失去曾经的产品优势。
从市场占有率看,理想汽车的增程汽车销量,与行业内插混的总体销量相比,下滑超过2%。
增程式微,电混强势崛起,理想汽车正面临全方位的竞争压力。
围剿L系车型,理想汽车四手准备
当理想汽车还停留在单一增程车型的时候,华为、比亚迪、奇瑞、吉利等车企和车BU平台。
早已经熟悉了理想汽车的车型产品和价格策略,推出了各类竞品,以及理想汽车不占优势的纯电和混动车型。
从最近上市的10多款中大型SUV产品来看理想汽车可以说是以一己之力,对抗多产品路线的国内车企,压力山大。
李想面对各大车企围剿L系列车型,也采取了四手准备。
01 人工智能
第一手准备就是智驾技术,理想汽车是造车新势力品牌中,率先计划all In人工智能的车企。
为此李想不惜对L系列车型的智能技术体系进行硬件和软件的全面升级。
但如上文提到的工信部对于部分车企智驾宣传过度,以及技术不成熟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开始重视,甚至暂缓了一部分车企的L3智能辅助驾驶测试。
这意味着李想准备的第一手牌,打不出去了,想要从百亿或者千亿市值车企,迈入万亿市值的智能科技公司,难上加难,不是短时间可以实现的。
而车企要走向纯粹无人驾驶,靠自身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类似华为和deepseek这样的第三方数字智能科技平台的助力。
02 纯电转型
李想的第二手准备就是发展纯电车型,今年下半年推出的理想i6和i8系列就是纯电车型产品,不再坚守增程汽车单一产品策略。
这是一招险棋,若纯电车型销量不佳,理想汽车会更加被动,增程车型的基本盘更难守住。
纯电汽车市场已经饱和稳定,理想汽车若没有拿得出手的差异化竞争产品,很难在各大车企盘踞的纯电车型市场,分一杯羹。
理想汽车早期的亏损,来自于中高端纯电车型,迈入增程车型后,才扭亏为盈,靠的就是差异化竞争。
现在又要重新调整,回归纯电市场,这一决策风险也是很大的。
目前高端纯电汽车市场,市场份额比较高的是特斯拉和蔚来汽车。
后来者比亚迪和问界也介入其中,但销量占比不高。
理想汽车在高端纯电车型市场很难站稳脚跟,同时还要面对竞争最为激烈的20~30万纯电汽车市场。
这一招纯电转型能否成功,业内还要打一个问号,但留给李想的时间不多了。
03 超充市场
第三手准备就是超充市场,为了顺利推出纯电车型,理想汽车还模仿蔚来汽车打造新能源最后一公里的基础设施,布局超充站和超充电桩。
试图通过基础设施服务,来提升纯电车型体验,也为理想汽车的全能化发展打下基础。
但这类投入虽然是风口,但消耗现金流极大。
哪怕理想汽车还有千亿现金流,也很难短时间在超充领域获得成功,这是一个长期投入。
04 海外扩张
第四手准备就是海外扩张,今年也是理想汽车出海发展的元年。
但却遇上了中美关税战,国内车企出海发展,遭遇了不稳定的国际贸易局面。
理想汽车海外扩张,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毕竟主场和基本盘都是在国内市场。
与奇瑞汽车这类有深厚海外发展基础分传统车企没法比。
写在最后
创始人李想6.39亿年薪不是问题,实际年薪是266万,剩下的都是期权激励。
除了增程汽车,理想汽车还剩下什么呢?
以及如何避免“成也增程,败也增程”的单一产品困境,这才是创始人李想需要想明白和解决的问题。
在当下已经稳定盈利的情况下,理想汽车转型,相比其他新势力品牌已经占据了先发优势。
但若是经营策略和产品定位出错,也有可能重新陷入增长放缓,甚至再度亏损的被动局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