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BRT快速公交,中国国内第一个采取高架桥模式的快速公交系统

厦门BRT快速公交:城市动脉上的流动风景线。

在碧海蓝天环抱的厦门岛,一条条银色长龙穿梭于高架桥与专用道之间,以风驰电掣的速度串联起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作为中国首个采用高架桥模式的快速公交系统(BRT),厦门BRT自2008年诞生以来,不仅承载着市民的日常出行,更成为这座海上花园城市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

厦门BRT快速公交,中国国内第一个采取高架桥模式的快速公交系统-有驾

一、破局而生:中国BRT建设的里程碑

2008年8月31日,当第一辆红色BRT驶过嘉禾路高架桥时,厦门市民第一次感受到"地面地铁"的震撼。

面对机动车保有量激增带来的交通压力,厦门决策者以超前眼光引入BRT系统,总投资30亿元的一期工程创下多个"全国首创":

首次采用高架桥专用车道、首次实现多线路一次成网、首次构建"放射+环形"线网架构。

这种创新模式既保留了地面公交的灵活性,又通过物理隔离实现了全程20-30公里/小时的平均时速,彻底打破了岛内交通"慢行"的桎梏。

厦门BRT快速公交,中国国内第一个采取高架桥模式的快速公交系统-有驾

二、立体网络:编织城市的交通经纬

经过16年发展,厦门BRT已形成"8线+3高峰区间线"的立体网络,总里程达203.37公里,45座车站如珍珠般镶嵌在岛内外主要走廊。

系统采用"四射八联"布局:"四射"指连接岛内外的4条放射线(快1至快4线),"八联"则通过区间线串联起岛内组团与岛外新城。

其中快1线纵贯岛内外,从第一码头到厦门北站仅需38分钟;快5、快6线填补了前埔至同安的快速通道空白;

3条高峰区间线在早晚高峰时段化身"城市血管",通过"小交路"运营提升运输效率。

厦门BRT快速公交,中国国内第一个采取高架桥模式的快速公交系统-有驾

三、智慧出行:科技赋能的出行体验

在文灶站换乘地铁1号线,于蔡塘站衔接地铁2号线,厦门BRT与轨道交通的"零距离接驳"正在成为现实。

尽管目前换乘仍需出站安检,但系统已实现5大枢纽站与地铁的无缝对接。

智能调度系统实时监控200余辆铰接车运行,电子站牌精确显示到站时间,支持"鹭岛通"卡、支付宝、闽政通等多元支付。

2023年日均21.64万人次的客流量背后,是95%以上的准点率和99.73%的礼让斑马线率构筑的出行信任。

厦门BRT快速公交,中国国内第一个采取高架桥模式的快速公交系统-有驾

四、人文画卷:流动的城市美学

BRT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展示厦门文化的立体画廊。

华侨大学站的闽南红砖建筑元素、洪文站的嘉庚建筑剪影、思北站的南洋骑楼纹样,45座车站通过3D彩绘、浮雕艺术讲述城市故事。

车厢内"文明乘车三部曲"的闽南语播报、站点周边共享单车的彩虹车阵、无障碍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处处体现"新速度、心服务"的理念。

2021年开通的BRT机场专线,更让"海上花园"与"云端门户"实现15分钟快速通达。

厦门BRT快速公交,中国国内第一个采取高架桥模式的快速公交系统-有驾

五、未来图景:接轨时代的绿色动脉

站在新起点,厦门BRT正加速向智慧化、低碳化转型。

2024年全面更换的第五代纯电动铰接车,单车载客量达250人,续航里程突破500公里;规划中的岛内高架桥智慧照明系统,将通过光伏发电实现能源自给;与地铁3号线、4号线的立体换乘枢纽已在蓝图上徐徐展开。

作为全国公交服务满意度前三的城市,厦门正以BRT为载体,践行着"让公交更像地铁,让地铁更快更准"的出行承诺。

厦门BRT快速公交,中国国内第一个采取高架桥模式的快速公交系统-有驾

结语

从第一码头驶向高崎机场,从岛内繁华到岛外新城,厦门BRT用16年时间书写着中国城市交通的革新传奇。

这条流动的红色长龙,既是破解"城市病"的智慧方案,更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在碧海蓝天间勾勒出更具韧性的城市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