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台车,均价50万,主角还是国产新能源。要不是孙少军说漏了嘴,谁会想到华为早就悄无声息地混进了《汽车驾驶自动化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的核心圈子?一时间,车圈的瓜田兔子都抬头了。这种劲爆程度,跟朋友圈深夜突然刷屏的“问界M9限量加价”有一拼。余承东呢?还是那副“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样子,仿佛一切尽在掌控,甚至连朋友圈都懒得发——你说低调吧,其实是憋了一肚子大招。
有时觉得这帮国产品牌,简直像深夜食堂里那锅炖牛腩。表面不起眼,底下全是硬货。问界M9、M8这种大块头,杀进BBA的地盘,溅起的水花可不是吹牛。别说50万、40万的价格带,就算在更便宜的新能源市场,一堆合资老炮都得抖三抖。你没见过?我见过。新车一上市,楼下车位立马被占满,群里问“几个字母的标”都成了灵魂拷问。外观不是不重要,谁不爱有型?可要真论为什么那么多人扎堆买,都是奔着智能驾驶那一套去的。
网上讨论问界M9销量的时候,弹幕一边“国产牛X”刷屏,另一边却总有人酸溜溜:“华为不就是蹭热点吗?”看数据吧,20万台的销量不靠玄学。192线激光雷达、麒麟、鸿蒙、昇腾AI,听得我都快成半个技术专家了。可你要真问“为啥这么多人买”,答案说穿了也挺简单——用过的都说好,没用过的都在找理由黑。智能驾驶这东西,吹得再花,还是用户体验说了算。
华为这几年,从手机到汽车,走得路都像下象棋,每一步都带着点算计。以前国产车叫人吐槽“靠脸吃饭”,现在直接用技术砸场子。以前说智能驾驶是“未来”,现在直接就成了“现在”。你说别的厂商没技术?那倒也不是。只不过敢自己造芯片、玩自研操作系统的,真没几家。行业标准这事儿,谁写谁说了算——这波华为直接进了“白皮书”编写组,清华和中汽中心都得让点位,气场这块儿,拿捏得死死的。
有意思的是,BBA们的高管聊天越来越像“家长里短”。以前是“我们看不上国产”,现在变成“我们要不要赶紧跟华为聊聊合作”。这画风,活像当年手机圈,“苹果大哥”正襟危坐,国产厂商一波骚操作,看不顺眼归看不顺眼,趋势来了都得低头。你说产业升级只是口号?问界M9、M8真金白银地把销量摆在那儿,谁还敢讲空话。
说到白皮书,车圈里懂行的都知道,这玩意不是样子货。能进组的,不是技术大拿就是学术大腿。以后智能驾驶怎么定规矩,标准是谁说了算?答案已经写进了文件夹。你说重要不重要,得看谁想破局,谁想跟着吃红利。现在华为能一脚踩进来,不光是自信,还是产业链背后的底气。几十年技术积累,不一夜之间就能复制。
网上不少人还在问:华为能不能像特斯拉一样牛?其实这问题问得有点幼稚。中国新能源市场早卷疯了,特斯拉再牛,也架不住国产品牌天天推陈出新。你看这阵容:赛力斯、北汽、奇瑞、长安、江淮,哪一家不是把华为方案当作“免死金牌”?再看国际局势,国外品牌不是不想合作,是怕自己被比下去。智能驾驶这领域,谁先落子,谁就能挤进下一轮。技术圈的“鄙视链”,说高不高,说低也真不低。
有时候,车圈比娱乐圈还精彩。合资老炮暗搓搓研究新招,国产玩家天天搞事情,谁都想在标准制定上分一杯羹。问界M9、M8的销量曲线像过山车,买车的、等车的、围观的都在嗑瓜子。50万、40万的价格带,能玩成这样,背后是技术、是口碑,也是点儿运气。你瞧,连BBA都开始下场“蹭热点”,画风越来越魔幻。
说到这里,真心佩服华为的“低调”。人家不吭声的时候,事已经办妥,一纸白皮书直接把游戏规则重写。你说国产车不行?那得看你站在哪个时间点。几年之前,国产智能驾驶还在画饼,如今已经变成新车必备。要说这不是历史性的一步,只能说你还在用老眼光看新世界。
其实也不能怪外界酸,大众的好奇心和偏见永远是双刃剑。每当国产品牌高调一点,都会有人喊“装X”;低调了,又有人说“是不是没底气”。这让我想起娱乐圈的豪门家庭,孩子一穿平价衣服就被怀疑“摆拍”,穿贵的又被骂“炫富”。人性嘛,总是喜欢拿放大镜看别人,自己家的事都让风吹了。
有空你可以去翻翻问界M9、M8的论坛,技术贴、用车感受、服务吐槽,五花八门。有人说智能驾驶就是噱头,也有人说“用过才知道香”。最有意思的,是那种明明没买,天天在评论区当“技术顾问”的网友,分析得头头是道。你说这是专业精神,还是吃瓜群众的快乐?我觉得都有。
行业的风向,往往不是靠嘴皮子决定的。智能驾驶白皮书,背后是无数工程师的加班,是企业的战略博弈,是市场和用户的双重选择。你以为这场大戏已经落幕,其实才刚刚开场。未来几年,谁能在智能驾驶这条赛道上笑到最后,真不好说。标准定了,规则还会变,戏还长着呢。
说到这里,忍不住想问一句:你觉得下一个被“白皮书”点名的,会是谁?留言区见,咱们一起猜猜,别让瓜就这么凉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