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跟我说,这个夏天电影院里最能让人热血沸腾、也最让人吐槽得停不下来的大片,非要投给《F1:狂飙飞车》一票,那我八成点头认了。
说不好是布拉德皮特的老帅还是真人F1赛事的赛道嗡鸣,总之,坐进座位,刚开场眼前轰地飙出来的画面就像有人用拳头砸了你一次脑门,后背都绷直了。
咱不装,这片上映前就已经耸动各路影迷的神经,毕竟光看那演职员名单,谁不咽口水?皮特、汉斯季默的配乐、外加活生生的F1赛车怒吼,你说能不炸乎吗?
可仔细一咂摸,爽归爽、燃归燃,电影里那些“戏剧之神”施法的套路还有几分老土,再看车队翻盘的桥段,真假参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割裂也跟一脚油门冲进U型弯那么生猛。
问题就来了:这么一锅乱炖,为啥好评如潮,看着还根本停不下来?
说到底,这就是个拍给所有“相信肉眼见证奇迹”的人的超级视听秀。
你看,大银幕的F1到底是什么模样?传统好莱坞套路拼命内卷,短平快的镜头切换让肾上腺素飙多高;外头的技术宅死磕极致实拍,基本上,能用真车绝不愿意动CG,VFX只当佐餐的小调料;幕后再来位科辛斯基这种工业宅男导演,把老派英雄主义和当代工业美学来了个CP拼盘。
你别不服,这“工业流水线”里硬是拍出了真家伙,这就是肉体与机械超速碰撞带来的爽感——所有数字虚拟的都得靠边站。
有时候我怀疑,电影院里的人,嘴上说着非要看创新,结果票子还不是乖乖掏给了这种顶配工业片?
有的人说,这戏简直就是“火车进站”升级版,把一切曾横扫年终盘点的CG假大空、一点事儿都没有的动画感统统踢下汽车站,专注速度与力量。
你说是不是有种大力出奇迹的意思?
那到底什么叫大力?你看皮特,六十岁的人生又一次开大奔赴梦想,赛道内外来回横跳。
信仰感没得说——咱就是要亲眼见证肉体如何与世界硬碰硬嘛。
再聊聊那剧本,简直是教科书式循环播放。
一开场你就知道,桑尼,中年退役大神,顶着“老骥伏枥”的格言,“廉颇老矣,但饭桶还是能造”。
故事里鱼腩车队要逆天改命,简直就是公务员逆袭成董事长——理性人都知道,这在现实F1是白日梦水平,开发一个部件就能冲击赛季,谁信?
可没办法,这就是电影,给套路浇上一杯鸡血,叫你看着老头还能再战江湖,新人菜鸟配角都成了一种工具人。
一方面,这公式真老,情感戏还充满了90年代味道,似乎谁都没走出青春疼痛的那个年代。
可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家还是欢天喜地一阵好评?
说实在的,冲线那一刹那,你能不坐直身子、手心出汗?
人们说的是艺术,其实是在追那一瞬肾上腺素的极致释放。
一脚油门,看谁怂谁疯。
这个时代,“抱团取暖”的不光是中年主角,还有我们这些热衷去电影院的观众。
有人嫌弃电影剧情俗套,“套路又来了”“一切安排得太顺”“主角光环炸裂”。
但你快想想,多少年好莱坞大片都是靠这一套外衣一遍遍洗出来。
这会儿皮特只是把牛仔帽换成了头盔,还是那套“孤勇者”的叙事逻辑,不屈不挠、风骚逆袭。
全场实拍,F1车身都快撞进镜头里。
有一说一,制作水准确实秒杀同期同档好莱坞工业片。
无论你是不是车迷,银幕上三亿美刀的工业质感基本都是砸进了观众眼睛里。
有影迷说,这就是低配文本+顶配工业的极致碰撞,谁让设备是真的牛,镜头是真的稳。
技术流都是这电影的底色。
各大影评圈也有人直言,这片你要说深刻是谈不上的。
新瓶装旧酒、老套路撮合新技术,无非就是一部全年龄燃情大片,把观众腿拉进电影院再说对得起片方。
可问题又绕回来了,为啥大家都买账?
很简单,因为这片提供了咱们越来越稀缺的“沉浸感”。
就是一种极端的技术宅+感官党视听冲击,把你一匙一匙往肾上腺素里泡。
你说你不喜欢?也行,但放眼看看,如今票房最猛的还不是这些肉体与速度组合拳。
更别说今年导演团队还搬来了各路现役F1明星当路人甲,连维斯塔潘这种现实豪杰都要压轴客串。
某种意义上,这一次的“新”,就在于最大限度还原了当下真实F1的生态。
哪有那么多虚幻的主角外挂?
片场里,赛道外,“技术为真、戏剧为假”,集合成了一道美式拼盘。
你去看,《F1:狂飙飞车》表面是车子在巡航,实际上背后的精神内核直白到极致——老派英雄主义的召唤,谁说年纪大的人就该退役?
在新一代保守、中庸、安全至上的F1体系里,皮特饰演的主角偏就像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铁锤,给年轻时代敲响一记警钟。
都说新时代属于年轻人,可你看看片里,这股不服老的劲儿反而是电影最带劲的燃点。
还有人说,F1戏剧性最大值在于赛制规则、轮胎策略、空气动力、进站秒表那些赛场科学宅品的细节。
这片儿几乎全都通关了一遍,顶级赛事的各项细枝末节,各路场面调度,甚至车队背后的办公室勾心斗角,都被捋了一圈。
你愿意说它是荷里活流水线,也可以说是极客迷的六一礼物。
但不能不承认,当技术宅把镜头怼进了车厢里,配乐又拉满G点、鼓点加速,你呼吸都跟着变紧了。
是不是那味儿?
可要真抠剧情,别说装杯,真算不上水平多么高明。
说白了,“工业摄影标杆”,可文本和视角都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好莱坞救赎模式。
能打的还是制作,不是内容。
换句话说,观众做出了选择。
你想要什么?
有的人要深刻,有的人要沉浸。
F1这片里,配乐、画面、速度、机械轰鸣、一切都服务于后者。
偶像皮特还顺手秀了一波和哈维尔的人情友情,双线并肩、江湖远走,玩得潇洒。
可仔细看情感模式,也没啥新鲜,90年代万能模板。
观众依然为之买账,大屏幕变成了大号肾上腺素加油站。
而对于铁杆F1控,多少还是有点“啊?这剧情属实扯淡”的成分——鱼腩车队逆袭,这在现实F1里几乎是天方夜谭。
研发周期、技术储备,哪有这么容易Pit-stop成功变天?
开得再狠,也别忘了物理定律和商业运作可不是闹着玩的。
但这就是电影,不在乎现实,专注爽感。
你说片子评价两极,怪它还是怪观众?
实际上,每个人到电影院,想的诉求早都变了。
现在所有票房大作的内核只剩一个目标——能不能让观众“值回票价”,至于内容,是不是新套路,没人真正在乎。
一部工业极致的作品搭配老派故事,让人稀里糊涂也好,心潮澎湃也罢,至多就是观众心底那句“哎哟,不错哦”。
最后,这样的片子就在银幕熠熠生辉。
有票房,有争议,有粉丝跟,有硬核批判。
老戏骨、技术控、新老模式大乱斗。
有人追求温情落点,有人愿意只要速度。
说到底,大银幕这东西,最原始的魅力还真是用“感官高潮”来买单。
观众也挺心知肚明——你拍不出新东西,就用顶配设备带我爽一波,那这买卖还算公平。
谁让“现场感”成了现代观影的爽点担当,人类就是容易被快感绑架的群体动物嘛!
你说这种潮流能走到哪一步?会不会有一天大家觉得下一部还得再狠点?没准。
但活在当下,大银幕里人、机器、速度、热血齐飞,总归还得有那么几个能让人哈哈直叫“燃爆”的暑期夜晚吧。
行了,闲话到这,话说回来,你今年电影院看了这部吗?
你在乎戏剧创新还是就图个全身发麻?
欢迎来聊聊你的大银幕体验,说不定你比主角还会冲线哦!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