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实施利好电摩,行业专家揭秘三大原因,助力电动车发展!

最近,很多关心电动车的朋友们可能都听说了,从2025年开始,咱们国家对电动自行车的“新国标”标准又要进行修订和实施了。

按理说,这新规矩是为了让大家骑车更安全、市场更规范,是件大好事。

可奇怪的是,市场上却传来一种声音,说这次给电动自行车定的新规矩,反而可能会让电动摩托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摩”,迎来一波销售热潮。

新国标实施利好电摩,行业专家揭秘三大原因,助力电动车发展!-有驾

这就让人纳闷了,给自行车加的“锁”,怎么就成了摩托车的“钥匙”了呢?

这里面的门道,其实和咱们老百姓买东西最关心的几件事儿息息相关,听行家们一分析,你就会发现,这背后的逻辑其实非常清晰。

首先,咱们得聊聊一个最直观的问题,那就是车子好不好看。

人都是视觉动物,买车跟挑衣服一样,第一眼的感觉很重要。

以前的电动自行车,特别是那种胖乎乎、圆滚滚的“小包车”款式,因为造型可爱、颜色多样,特别受年轻人和女性朋友的欢迎。

但是,新的国标标准为了提高车辆的防护性能和安全性,出台了一条非常严格的规定:整车所使用的塑料覆盖件,其重量不能超过整车总重量的百分之五点五。

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它对车辆外观设计的影响是颠覆性的。

这意味着,以前那种靠大面积塑料外壳来塑造流畅、饱满车身的设计思路,基本上行不通了。

厂家为了达标,只能在设计上做减法,于是市面上的新款国标电动自行车,要么就回归到了几十年前那种光秃秃的自行车骨架造型,我们叫它“简易款”;要么就是设计成非常简约的滑板车样式。

新国标实施利好电摩,行业专家揭秘三大原因,助力电动车发展!-有驾

当然,也有一些大品牌不甘心放弃颜值,他们开始尝试使用更高级的新型材料,比如铝镁合金。

这种材料做出来的车身,确实质感和线条都提升了一大截,科技感十足,比如五羊-本田推出的u-be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可问题是,这种新材料的成本比传统塑料要高出好几倍,最终这笔费用还是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一台用着新材料、配着最基础铅酸电池的入门款电动自行车,价格一下子就飙升到了三千五百块钱左右,这让很多只是想买个日常代步工具的普通家庭感到有些压力。

就在电动自行车陷入“要么不好看,要么买不起”的尴尬境地时,电动摩托车那边却风景独好。

因为电摩属于机动车范畴,它的设计标准不一样,完全不受这个百分之五点五的塑料比例限制。

所以,经典的“小龟王”造型、圆润饱满的车身设计,在电摩上可以尽情保留和发挥。

你去看雅迪、九号等品牌推出的新款电轻摩,比如九号N70C、雅迪摩登光芒80,它们的外观设计依旧经典耐看,车身线条流畅,整体感觉比新款的国标电动自行车要厚实、漂亮得多。

这么一来,很多原本钟爱“小包车”款式的消费者,在换车时自然而然地就把目光投向了外观选择更丰富的电动摩托车。

其次,咱们再来算一笔经济账,看看性价比的变化。

新国标实施利好电摩,行业专家揭秘三大原因,助力电动车发展!-有驾

过去,电动自行车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便宜,一两千块钱就能买到一辆不错的代步车。

但是,新国标的实施,让这个优势变得不再那么明显了。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新材料导致成本上升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新国标对车辆的智能化和安全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现在很多新款国标车都开始标配一些以前只在高端汽车上才有的功能,像TCS防侧滑系统,能在雨雪湿滑路面防止车轮打滑,大大提升了安全性;还有HDC陡坡缓降,让你在下大坡的时候车速更稳定可控;再加上北斗卫星定位,防盗功能也升级了。

这些配置的加入,无疑体现了国家对人民出行安全的高度重视,也是我们国家制造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然而,这些高科技配置的增加,也实实在在地推高了整车的制造成本。

根据市场观察,新款国标电动自行车的价格普遍比老款上涨了五百到一千元不等。

现在,即使是最简单的款式,价格也基本站上了两千元大关,配置稍微好一点的,轻松突破三千元。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当电动自行车的价格迈入三千元门槛时,它已经和很多电动轻便摩托车的价格区间发生了重叠。

新国标实施利好电摩,行业专家揭秘三大原因,助力电动车发展!-有驾

消费者会惊讶地发现,花同样的钱,买一辆电轻摩似乎是笔更划算的买卖。

举个例子,像雅迪的一款电轻摩,售价也就在三千出头,但你得到的是什么呢?

首先是更强的动力,它的电机功率更大,最高时速可以达到每小时四十五公里,在城市道路上行驶,跟上车流节奏,既安全又高效。

其次是更远的续航,因为可以配备容量更大的电池,跑个七八十公里不成问题,基本告别了“续航焦虑”。

更不用说,在智能化配置上,无感蓝牙解锁、一键倒车这些实用功能也是一应俱全。

这么一比较,同样是三千块钱的预算,一边是速度被严格限制、性能中规中矩的电动自行车,另一边是动力更强、续航更远、配置更高的电轻摩,这道选择题的答案,对于越来越注重实际体验的消费者来说,已经不言而喻了。

最后,也是对很多通勤用户来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行驶速度的限制。

老国标时期,虽然也规定了最高时速不能超过二十五公里,但很多车主会通过“解码”的方式,偷偷给车辆提速,以提高出行效率。

这种做法虽然不合规,但在当时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然而,新的国标标准对这个问题采取了“零容忍”的态度。

新国标实施利好电摩,行业专家揭秘三大原因,助力电动车发展!-有驾

新规不仅要求厂家从设计源头上加强防篡改能力,让解码变得极其困难,还增加了一个“杀手锏”级别的功能,那就是强制要求车辆在超速时自动断电。

这意味着,只要你的车速一超过每小时二十五公里,车辆系统就会立刻介入,强制降低你的速度。

这一下,就把电动自行车速度的“天花板”给彻底焊死了,再也没有任何提升的空间。

对于每天需要长距离通勤,分秒必争的上班族来说,每小时二十五公里的速度确实会感觉有些慢。

在一些路况良好、车辆稀少的路段,眼看着路很宽,却只能慢悠悠地前行,这种感觉无疑会影响出行效率和心情。

相比之下,电动摩托车的速度优势就非常明显了。

电动轻便摩托车的法定最高时速在二十五到五十公里之间,这个速度区间非常适合在城市中穿行。

而更高级别的电动摩托车,时速超过五十公里是基本操作,一些高性能的车型甚至能达到一百公里以上,带来的驾驶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电摩对电池容量也没有限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行驶里程,选择安装更大容量的电池,实现更长的续航。

这种在性能和续航上的自由度,是新国标电动自行车无法比拟的。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电动摩托车作为机动车,上路行驶是需要考取相应的摩托车驾驶证(F、E或D照),并且要和汽车一样购买交强险、进行年检。

这虽然增加了一些程序,但换来的是更强的性能、更高的效率和更自由的出行体验,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这笔“投资”是值得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