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防部以安全为由禁购中国新能源车

在特拉维夫的街头,中国电车是新宠。在以色列国防部的车库,它却成了新禁忌。一纸禁令,像一道突兀的休止符,暂停了中国新能源车高歌猛进的军方采购序曲。

市场的蜜糖,为何成了军方的砒霜?

以国防部以安全为由禁购中国新能源车-有驾

这是一幅奇特的以色列风情画。一边是民间市场的烈火烹油。一辆在中国售价12万人民币的汽车,漂洋过海后,在这里可以卖到近乎三倍的价格,依然让消费者趋之若鹜。今年前五个月,中国汽车品牌以近四万辆的成绩,将所有竞争对手甩在身后,坐上了以色列进口车市场的头把交椅。

尤其在电动车赛道,比亚迪和小鹏几乎联手垄断了半壁江山,特拉维夫街头那些挂着希伯来语牌照的中国车,早已是当地人习以为常的风景。

另一边却是国防部不加掩饰的冷若冰霜。就在一批崭新的比亚迪Atto3即将交付给国防军军官的前夕,命令戛然而止。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国家数据安全”。

检查人员对车内那个能自动呼叫紧急服务的e-Call系统和繁多的摄像头、传感器感到不安。网络安全专家们随后跟进,渲染着“移动间谍平台”的恐怖故事,仿佛每一辆行驶的中国汽车,都在向遥远的东方秘密输送情报。

以国防部以安全为由禁购中国新能源车-有驾

这套说辞充满了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禁令颁布前,超过六百辆中国品牌的汽车(包括上汽名爵和奇瑞)早已成为以色列政府的公务用车,它们甚至常年进出特拉维夫的国防部总部“基里亚”(HaKirya)大楼周边。

民间开得不亦乐乎,政府用得心安理得,怎么一到军队这里,这些熟悉的车辆就突然带上了“原罪”?这逻辑就像一个食客,昨天还对你家的菜品赞不绝口,今天却突然宣称怀疑你下毒,从此拒之门外,而且拿不出任何化验报告。

禁令背后,谁在投下长长的影子?

如果说技术层面的担忧只是幌子,那么地缘政治的博弈,或许才是水面下真正的冰山。当一种商品过于成功,它就不再仅仅是商品,而会成为地缘棋盘上的一枚棋子。

以国防部以安全为由禁购中国新能源车-有驾

以色列这番操作,很难不让人看到其最重要盟友——美国的影子。近年来,华盛顿挥舞着“国家安全”的大棒,对中国高科技企业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围剿,名单从华为、中兴,延伸到大疆,如今终于轮到了势头正猛的汽车产业。

在这场全球性的技术围猎中,任何能够挑战美国技术或商业霸权的中国产品,似乎都天然地被贴上了“威胁”的标签。以色列与美国之间那种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决定了它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必须与华盛顿的步调保持高度一致。

这次对中国新能源车关上军购大门,与其说是一次基于安全风险的审慎决策,不如说是一次心照不宣的政治表态,是向盟友递上的一份“投名状”。

以国防部以安全为由禁购中国新能源车-有驾

讽刺的是,在讨论谁更擅长将民用产品“武器化”这个问题上,以色列自己恐怕才是真正的行家里手。去年那场震惊世界的“BP机连环爆炸案”就是最好的注脚。数十台被真主党成员使用的BP机,在同一时间被远程引爆,事后调查发现,这些看似无害的通讯设备,在运抵黎巴嫩之前,早已被以色列特工在电池中植入了微型炸药。

能将民用寻呼机变成致命武器的国家,回过头来指责他国出口的民用汽车“可能不安全”,这番景象,多少有些贼喊捉贼的黑色幽默。

政治的风,吹不熄市场的火

当然,会有人提出一个看似公允的对比:中国军队也不使用进口品牌的汽车,以色列此举又有何不妥?但这两种情况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追求的是国防工业的绝对自主可控,其军用车辆早已实现百分之百的国产化,这是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体系。

以国防部以安全为由禁购中国新能源车-有驾

而在非公务用车领域,中国处理类似问题的方式也更显务实。特斯拉曾因数据安全问题被禁止进入某些敏感区域,但在其承诺数据留在中国境内,并建立本地数据中心后,限制也随之解除。这是一种基于规则和技术解决方案的治理思路。

反观以色列,它本身并无成规模的汽车工业,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车辆,都高度依赖进口,其市场在本质上是完全开放的。在一个依赖全球供应链的国家,以“安全”为名,选择性地、无实证地排除特定国家的供应商,其背后的政治动机便昭然若揭。这并非基于通用的安全准则,而是一场带有歧视性的精准剔除。

所幸,这道禁令的寒气目前还仅限于军营之内。对于比亚迪、小鹏这些已经在此深耕的车企而言,虽然失去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大客户,但以色列庞大且充满活力的民用市场依然向它们敞开着怀抱。

就在上个月,一辆小鹏G6在以色列北部被一枚拦截失败的伊朗导弹发动机残骸砸中,车身受损,但车主安然无恙。这件充满戏剧性的小插曲,无意中成了中国汽车质量的硬核广告,也成为其深度融入以色列社会的一个奇特证明。

以国防部以安全为由禁购中国新能源车-有驾

毕竟,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以色列家庭而言,国际政治的波诡云谲远不如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来得真切。一辆续航扎实、配置丰富、价格公道的智能汽车,是他们用真金白银做出的选择。这道军令,或许能决定一辆车能否进入军营,但最终,是特拉维夫的红绿灯、是消费者的每一次充电与加速,在定义一辆车究竟能跑多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