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车我挺满意的,但…我妈还是让我买特斯拉。电话那头,年轻的声音里透着一股子无力感,像是打了败仗。
这是理想i6上市后,一个销售最常遇到的魔幻时刻。十月份开始,店里就没清净过,一天平均能有二十五拨人涌进来,大部分都是新面孔。不能说都是来看明星的,毕竟真掏钱的还没见着,但十个里头有六个,眼睛是直勾勾奔着那台i6去的。热度是真的上来了。
可弔诡的地方就在这,买i6的人,似乎对它又没那么讲究。六成车主提走的都是最基础的白色两驱标准版,任何选装都不要。什么加六千块的云朵黄?一听要加钱,脑袋摇得像拨浪鼓。加三千的拖车钩?更是没人碰,觉得没用。这感觉,就像去一家高级餐厅,结果点单率最高的是阳春面。
大家嘴上说爱的是理想的三电技术,什么5C超充,什么新自研电机。可身体却很诚实,多一分钱都不想花。首销期优惠一万,送一堆东西,客户乐呵呵。十一月开始优惠变五千,赠品不变,也行。但要让他们自己从口袋里掏钱去选个颜色,那比什么都难。
上个月就碰到个小伙子,李先生,二十五六岁,家里开厂的。他说自己一直在厂里打杂,天天开那辆老GL8,感觉自己都要未老先衰了。自己存了点,加上老妈赞助的大头,预算三十万以内。朋友都开理想L系列,也推荐他来看看。他自己倒是觉得L系列太成熟,i6刚刚好,试驾下来也挺满意,内饰比之前看的特斯拉强太多了。
小伙子人很上道,又是递烟,又是加微信,信誓旦旦地说过两天就来下定。为什么是两天后?嘿嘿,那不得跟出钱的领导汇报一下嘛。结果,这汇报就没下文了。微信发过去三四条,他才回个几个字。最后实在扛不住了,才坦白,家里大人觉得理想的牌子不够硬,还是让他买特斯拉,说是大牌子。我一着急打语音过去,他那边也是无奈,说经济还不独立,就没有话语权。最后自己还感慨,说要多挣钱,以后娶媳妇生娃了,再来找我买理想。
挂了电话,看着展厅里i6那张年轻的脸,感觉有点讽刺。厂家内训的时候,对标的竞品就是特斯拉Model Y和小米SU7。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十个客户里四个对比小米,四个对比特斯拉。选择特斯拉的原因,说来说去还是那两个字:品牌。汽车圈里常说,品牌是上一代人定义的。这话放在i6身上,真是又扎心又现实。
当然,也不是没赢过。有个当地小学的音乐老师,李女士,今年刚入职。她闺蜜开的是Model 3,所以也把特斯拉当备选。第一次来看车,对i6的外观评价就是能凑合,跟特斯拉差不多。但内饰让她很惊喜,还开玩笑说闺蜜那车太毛坯了。后来,是一个帅哥陪着她来的,也不知道是男朋友还是军师,全程替我助攻。试驾完就说,i6智驾好,充电快,配置高,别买特斯拉了,啥都没有。李女士还有点犹豫:智驾我用不到吧?那帅哥特别给力:肯定用得到,你听我的。就这么定了。也不知道哪里来的神仙军师。
所以你看,i6这车就卡在一个很微妙的位置。它的产品力,恰好能打动那些刚从父母的钱包里探出头、追求新鲜体验的年轻人。智能驾驶大模型不用额外花钱,5C超充听起来也足够酷。这些东西,对那些已经开惯了传统豪华品牌,或者觉得车只是个代步工具的大人们来说,吸引力就没那么大了。
现在最大的问题,反而是提车周期。现在下定,车得到春节前后才能到手,这等待实在太磨人了。对于车辆的外观,评价也极其两极分化,喜欢的是真喜欢,讨厌的也是真接受不了。理想想用i6去撬动一个比以往年轻十岁的市场,这个目标很明确。年轻人确实来了,店里的进客量不会骗人。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很高,对价格也敏感。
但理想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这群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有多少人能真正独立地为一台三十万的车做主?他们身后,往往站着一个更相信大牌子的家长。理想用i6掰开了年轻人的门缝,但门外站着的,可能还是那个拿着钱袋子,只认特斯拉的妈。这道题,光靠产品力,还真不一定解得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