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这么简单粗暴!陕西西安,一个男子开租车公司,因为业务需求,直接过去4S店买车。结果呢,花了20万买了辆坦克300,车刚驶出园区,就开始出状况。抖呀、抖呀——一股规律的震动,握方向盘手都麻得发麻。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新车磨合出了问题,毕竟刚提车,开两三公里都是正常的吧,谁知道走到加油站,熄火再启动,震动还更明显了。挂D踩刹车时,中控台都在晃,仪表盘的指针还会跳。
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记得我翻了下手机的录像,连矿泉水瓶都被振得晃哗哗的。现场的销售还笑着说:没问题啦,新车震动正常,磨合一段时间就会好。但我认识的人都知道,这车不正常。我们公司有个师傅王哥,提车当天就跟我一块到店,他试了十分钟,说:明显是发动机那边传来的共振,十有八九是支架螺栓没拧紧。结果店里师傅都死都不承认,说:这车型底盘硬,震动很正常,磨合两个月就好了。我当时火了:你硬说没问题,那我就测试一下。
我把拍到的视频给店长看,他看了看还是一句检测标准就是这样,我心想:他们一定知道车的问题,但不愿意认。这时候我还跟店长打了个赌:如果检测出来有问题,就由你们出费用,换辆新车。他们误以为我在吓唬,随口答应。
我马上就看中了附近一家资质靠谱的第三方检测中心,把车开进去。工作人员用仪器测试了怠速、转速1500、2000转时的震动值。大概一个小时后,检测报告一出来——发动机左侧支架螺栓扭矩不达标,导致共振,简直像查出了车的病根。这个结果一出来,我心里想:这不就是装配质量问题么?明显不符合国家标准。
我拿着报告回到4S店,店长一看,脸色变了。他一边嘟囔着可能是仪器问题,一边打算复检。我心想:三天的等待就等于它们偷工减料的时间,我不能等。这时我拿起手机,正色威胁,你们如果不立即处理,我就去投诉,录音发网上,让大家看看你们卖的是问题车还不承认。
现场情况一下变了——展厅中有人开始围观,有个买车的小姑娘还问:新车就出问题啊?这一下真够劲的,老板脸色变得比碧水蓝天还快。最终他拉我进办公室,商量解决方案:给我找辆代步车,检测费我补偿一部分,租车费补一周,总账也算合理。
一周后,新车到位。王哥细心拆开发动机,确认所有螺栓都拧紧了,车子试了几圈后,确认没有明显问题,我才开走。后来朋友问我:你不闹大点,逼他们多赔点,岂不是更赚?我说:我就不是真要钱,主要是把这事儿闹明白。人家靠‘规矩’骗我,我就用他们最怕的方式,把真相摆在台面上,不能让他们得逞。
这辆坦克300,现在在我们公司租得还挺火。有人问我:你没想多要点补偿?我心里知道:质检不过关,就是个装配质量问题。你追究那个责任,才能防止类似的事故。
也许有人会觉得,打官司、找检测,是麻烦事。但我觉得:遇到问题,别犹豫。车子虽然改便宜,但谁都不能欺负自家人。你说,汽车行业的质量,其实跟咱们生活中的另一个比喻也挺像的:买件衣服,洗几次就掉色了,是不是得找卖家?买tech还得自己测一测,免得穿着没安全感。你们觉得,这样的维权是不是也该成为常态?
(这段先按下不表)
挺多车厂和4S店,心知肚明自家车有什么瑕疵,但就是想靠规矩和标准堵住所有问题。可如果没人出来站出来说清楚,消费者就只能吃哑巴亏。这也是我为什么坚持要检车、要说话的原因。
我也明白,检测并不代表百分百没有偏差。那天我查了下检测中心的资质,说白了,也不是什么高端神器,但起码比那边店里的甩锅靠谱。这点心里有底,也给了我点底气。像我这种做惯了汽车行业里的老鸟,一眼就能看出问题在哪。
总觉得,汽车出厂前就像一盘菜,拼的不是高端配料,有时候就是拼装工的手劲儿。螺栓没拧紧,可能等你开几年都不知道,直到它掉了一个零件,才真知道还是当初的疏忽。
这不,刚才我刷相册时,还翻到一张车展的照片,旁边有人在问我,车子买贵了不?我当时就笑:买车,不光看价格,更得看底子。底子好了,车一天跑下来,无痛无灾;底子差,掉链子也是分分钟。
讲到这里,我突然觉得,真要对比那些有钱人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付点钱请专业人士、找靠谱的检测,或者就是直接用亮剑的方式,用法律和早就准备好的证据自己撞回去。
你们有没有遇过类似情况?觉得,这价格到底值不值?
(想象中接下来会有人说:怎么还会遇到这种事?是不是现在的车质量越来越差了?也许吧,但我看不一定。低价和低质,有时候正成反比,买啥车比的不是便宜,而是心里有底。)
反正,我心里明白:汽车再便宜,也不能便宜了咱们自己的安全。能多坚持点原则,抗争一点,长远来看还是省事。毕竟,关注每个零件、每个螺栓背后的故事,才会知道,车是不是吃得了苦。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